学习古代文化 修复文章漏洞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11 12:13:14

一、“太守”在隋代不是正式官名吗?


隋代初期,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职责。自此以后,“太守”就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指知府。


这是陆云鹏老师的文章《陶渊明做过太守吗?》(《语文学习》2016年第10期)里的两句话。笔者读后,觉得其中存在有关中国古代职官文化的错误。


《隋书·百官志》卷二十八记载:“刺史、太守、县令,则计民而给禄,各以户数为九等之差。大州六百二十石,其一每以四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三百石。大郡三百四十石,其下每以三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百石。大县百四十石,其下每以十石为差,至于下下,则六十石。其禄唯及刺史二佐及郡守、县令。”由此可见,隋代初期,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文帝杨坚即位时,有州201个,郡508个,县1124个。


州、郡、县如此之多,官吏设置如此之滥,“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希传》)的局面。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杨广又易州为郡,以郡统县。郡分上、中、下三等,各置太守,上郡从三品,中郡正四品,下郡从四品。大兴、长安、河南、洛阳四县令,并增为正五品。其余诸县根据其政务之繁简及地域之主次以定县令之等级。各县均置丞及主簿如故。根据《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每年年终,诸郡太守或佐贰都要进京述职,称为朝集使。


不仅如此,隋代还有很多著名的太守。


《方舆胜览》记载:“赵昱隐青城山,隋炀帝起为嘉州太守。时键为潭中有老蛟为害,昱率甲士千人夹江鼓噪,昱持刀入水,有顷,潭水尽赤,显左手提蛟头,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一日,弃官去。后嘉州水涨,蜀人见昱云雾中骑白马而下。”可以说,隋朝嘉州太守赵昱的形象和“神迹”,不仅对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汉族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隋书·柳机传》记述:“(柳机弟柳旦)大业初拜龙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击。旦为开设学校,大变其风,帝闻而善之。”可以说,隋朝龙川太守柳旦是在惠州办学的第一人。


李渊在隋朝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建国号唐,改元武德,仍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由此可见,陆老师的“隋代初期,以州刺史代替郡守之职责”的说法是错误的。

那么,“太守”在何时不再是正式官名呢?


有唐以来,其行政机构基本上承袭了隋制,但也有所调整变化。在地方行政机构方面,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有宋以来,其地方行政机构又有新的变化。县令之名虽存,实际上往往另派朝官知(主持)某县事,简称知县。县的上一级州,亦派朝臣为其行政长官,称“权知(暂时主管)某州军(厢军)州(民政)事”,简称知州。刺史一职,仅属虚职,并不赴任。习惯上又与太守均用作知州的别称。州郡无别,而府与郡并不完全相当。


由此可见,陆老师“自此(隋代初期)以后,‘太守’就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的说法是错误的。


总之,“太守”在隋代是正式官名;有宋一代,太守与刺史均用作知州的别称。


二、“午夜”没有人能说清楚吗?


“午夜”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半夜,十二点钟前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零点前后的一段时间。尽管辞书的表述不同,但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午夜”指的是一个时间段,而非时间点。“午夜”跨在两天之间,既包括前一天的末尾,又包括新一天的开端。“午夜”是一个模糊概念,“零点前后”的“前”是几点几分?“后”是几点几分?该时段共有多长时间?大概没有人能说清楚。


这是张玉新、马殿荣老师的文章《“午夜”之误用》(《语文学习》2016年第7期)里的一段话。笔者读后,觉得其中存在有关中国古代历法文化的错误。


“午夜”表示什么时间,表示多长时间,这些问题我国古人和今人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中华书局1998年3月第2版)有云:“古人对于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是子时(所以说子夜),上午两点是丑时,四点是寅时,六点是卯时,其余由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十一点(即二十三点)为子初,夜半十二点为子正,上午一点为丑初,上午两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


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北京出版社1982年1月第 1版)有云:“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后人又叫做‘时辰’。从半夜算起,叫做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


由此可见,“午夜”表示什么时间,表示多长时间,王先生和郭先生的介绍已经很明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午夜”(即夜半或半夜)既可以表示一个时间点,又可以表示一个时间段。从“时间点”上说,“午夜”就是指“夜半十二点(即二十四点)”;从“时间段”上说,“午夜”就是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


如此看来,《现代汉语词典》对“午夜”的解释也是与古制相符的。所谓“半夜”就是针对“午夜”的“时间点”而言的,所谓“夜里12点钟前后”就是针对“午夜”的“时间段”而言的。所谓“前后”,是比某一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所以“夜里12点钟前后”的意思是说比夜里12点稍早的一段时间可以称之为“午夜”,比夜里12点稍晚的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之为“午夜”,而并非张、马老师所言“午夜既包含零点之前的一段时间,也包含零点之后的一段时间”。显然,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午夜”的解释比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午夜”的解释就有些欠缺了。


至于“午夜”在一个场合中到底表示什么时间,表示多长时间,那就要由文意来决定了,我们不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


总之,汉语里同一个词可以充当很多不同的角色,到底是什么角色,要靠你自己用心体会,琢磨揣度说话的场合才能明白。


三、“白衣公卿”是称在科场未及第的人吗?


近日偶检《唐摭言》,得知凡在科场未及第的人,一般都穿着白色粗麻布衣。当时称这类人为“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以寄言他们前途无量。


这是尹长生老师的文章《缘何称“白丁”》(《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里的两句话。笔者读后,觉得其中存在有关中国古代科举文化的错误。


众所周知,隋代创置科举制度,唐代予以继承并大大发展。唐朝人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召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这是科举制度的真正开始。


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科;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百余种;考生有三个来源:可以是已有官位的人,也可以是常科及第的人,还可以是庶民百姓。


科举考试合格,叫及第,或擢第,或登第,或登科,也单称“中”。唐代制科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常科则不然,应试者先要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及第后还要参加吏部主持的考试。


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衣”“白丁”“白身”“布衣”等称号。《晋书·陶侃传》:“(陶)侃坐免官,王敦表以侃白衣领职。”《隋书·李敏传》:“谓公主曰:‘李敏何官?’对曰:‘一白丁耳。’”高适《送桂阳孝廉》:“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所以,“白衣”“白丁”“白身”“布衣”等,都指没有功名的平民。


参加进士科考试,当时称为“举进士”。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习惯就称为进士。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代进士及第,称为“进士第”,或“前进士”,最为荣耀,被视为“登龙门”,这个时候,这些人被誉称为“白衣公卿”或“一品白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后来,“春风得意”也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这来源于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及第以后,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要授予官职,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叫做“释褐试”,又叫“关试”,取中才能授官。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总之,“白衣公卿”不是所有参加科举考试的人的称号,更不是“未及第”的人的称号;“白衣公卿”只是唐代推重及第进士的称号;“白衣公卿”与“白丁”“白衣卿相”(指尚未发迹的读书人)是有区别的。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1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 富海国际港707

邮    编:100081

联 系 人:文 萃

咨询电话:010-88375278

传  真:010-88370897

投稿信箱:ywjxyj@tefl-china.net; ywjxyj2005@163.com


欢迎关注大语文

微信搜索:great-yw 或点击右上角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查看公众账号”输入大语文——点击“关注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