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人文】古井长沙三仙岩有三奇~奇?奇?奇?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02 07:01:16

长沙村


长沙村,位于古井镇镇政府北面,距离乡镇政府约3公里,村域总面积4.5平方公里。因处于大岭山脚有一条长伸到村沙脊,故而命名"长沙"村。


长沙村简况  

该村坐落于大岭山下,东面背山,三面丘陵,省道S270,乡道虎长线Y002经过本村。清代年属新会县长沙村,民国时期属新会县长沙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属新会县长沙村,1983年属新会县长沙村,1990年隶属新会县古井镇长沙行政村至今。

该村的村民主要姓氏为薛姓,1381年从福建晋安迁移至广东南雄龙江,再迁松朗,然后迁双水沙路,最后迁移至长沙定居而形成的。其他的姓氏为邓姓和张姓。村民分别为汉族同壮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文化底蕴 

村内传统居民为广府居民,现存宗祠有两座。主要宗祠为宏仁堂,始建于同冶九年。重修于2008年至2009年,现占地约8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特色砖瓦房。另一座为祖祠堂,建于清光绪初期,2008年至2009年重修,约1000平方米。这两座宗祠现还在使用中。该村代表性楹联是:长道掦鞭去,沙堤衣锦回。书于光绪年间,现存于长沙入村牌楼。代表性匾额是宏仁堂,书于同冶九年,现存于长沙薛氏祖祠。


该村修谱历史悠久,早在雍正三年纂修《薛氏族谱》,民国4年纂修《伴台房谱》。该宗族的主要活动是每年清明节举行集体祭祖。该村建有一庙宇名为三仙岩庙,建于乾隆年间。该村不可移动文物是厚载桥,始建于清同冶年间,重修于2015年,属县级保护文物遗迹。

三仙岩“三奇”  

长沙村三仙岩有“三奇”:奇石、奇庙、奇榕。

三仙岩里的岩石不但多,而且形态各异,龙舟石、锣鼓石、猪头石、笔架石、棋盘石等举目可见,妙趣横生,引人遐想。这里的古榕也很特别,不喜“墨守成规”地长在土里,反而“另辟蹊径”扎根在坚硬的岩石上。更神奇的是,无土的岩石均无碍榕树的生长,每一棵都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最奇特的岩石要数石庙右侧的这两块,一块约高5米,宽9米,另一块约高10米,宽11米。这两块巨石相邻相贴,仅留下10厘米左右的缝隙,中间有一棵榕树的根部缠绕直至巨石的底部,目光追溯而上,其中一块巨石上留有一个直径约1米3的树头,由此可见当年这棵榕树,必定是盘根错节。

从村人的口中,我们得知,这两块巨石是多年来慢慢“走到一起”的。十多年前,两块巨石并不像如今这般“亲近”,间距约有五六十厘米。村民贞姨告诉我们,小时候她和小伙伴们经常在石头间钻来钻去做游戏,不仅人能过,连母猪也能穿过去。后来,慢慢地,两块石头越来越近,间隙也愈发地窄了。


一个有趣的想法在我们的脑中萌生了。也许,是长在岩石间的大榕树不忍两石冷清相对,才“做媒”用根部将两石拉近,才有了如今的相依相偎。78岁的薛维宇老人是公园的看护人,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三仙岩的另一奇妙之处——岩石庙。“这座庙的年代久远到无人知道了,旧庙是两块岩石彻成的,没有用一根木头。”果不其然,只见两块坚固的花岗岩相倚形成了一个石窟,前人运用精湛的建筑技术,因势建成一座庙宇,不用一枚铁钉,一根木头,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直至光绪年间,长沙人又在石庙的前面新修了前座,并配上精美的雕刻。从庙内的石碑,我们得知三仙岩背后的神话故事。此处自古以来,已流传有仙迹,因而得名“三仙岩”。附近还有一仙井的泉水清澈而不竭。有一天,三个仙人来此下棋博弈,同时还有仙僮仙马仙桌出现,众人见此情此景,认为正是仙迹降临,是福地之象征,于是在此因岩作庙,供奉仙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沙村民与外出乡亲共襄盛举,捐资修建了三仙岩公园。在保留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打造碧水池沼、翠竹苍郁与之相衬,成为当时古井公园的一个典范。现在,村人又忙于修整园内路面,增设更多公共设施,让三仙岩的景观更优美,环境得到改善。

走出三仙岩公园,漫步村中,不时还会看到更多海洋留下的印记。以前,村人经常在稻田里拾到蚝壳,于是就地取材,和着泥浆建造成房子。别看这些蚝壳不起眼,蚝壳屋具有冬暖夏凉,不怕虫蛀,不怕积水的功用。现在,村子里仅存两间蚝壳屋,均占地百多平方,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如今,尽管海洋不再直接与长沙接壤,但它依然在不远处守望着这片土地,银洲湖畔的长沙依旧生机勃勃。


历史遗迹  

在长沙村村屋村落与大片农田的交界,广珠铁路从这里飞驰而过,村民们告诉我们,如果不是因为修铁路,没人知道这下面埋藏有超过3000年历史的周代文物。原来,在08年年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广珠铁路新会段沿钱进行抢救性考古考察时,在长沙村的象边山(土名)发现了大量陶片和一些裸露在沙土外表的石器。

09年4月至9月,考古人员在此进行抢救性挖掘,实际发掘面积1575平方米,部分探方超过2米深。区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当年亲睹象边山遗址的挖掘过程,“象边山遗址年代远古,发掘规模大,出土文物丰富,对研究新会先秦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林文斌说。在这里,共出土了数百件文物,品种繁多,比如石器就有砺石、石锛、石刀、石钻、石范、石球等,经复原的陶器30多件,有釜、罐、钵、器盖、器座、豆、簋等,外表还带有简单的装饰用纹饰。

(挖掘现场)

在象边山遗址,考古人员还惊喜地发现了此前所有沙丘遗址从没发现过的桃形石刀和石范。桃形石刀是一种兵器,石范则是一种制作器物的模具,这两项发现填补了岭南周代考古史上的空白。在挖掘工作的尾声之际再又重大发现,两件周代礼器——璋和璜出土了。

璋是一块长约25厘米、宽约4厘米的石器,形状扁平、打磨光滑、尾端尖。璜则是直径约6厘米的环状石器,缺了1/3的环边。这两件礼器是统治阶级才有使用资格,一般是部落首领或者家族的长老佩带在身上象征权力和身份的装饰品。

璋)


璜)


象边山遗址,属于沙丘遗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认为,从遗迹来看,长沙村是一个靠海的村庄,同时也说明了新会早在周代开始就有人类活动。大量的考古资料和信息显示,新会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此外,考古人员在遗址中发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陶片,一类是以“夔纹陶”为代表,另一类是则以“夹沙陶”为代表,前者与惠州市横岭山遗址出土的陶罐相似,是外来先进的文化,后者则是土著文化,两类遗存的共生,反映了新会在当时已进入文明社会,比较频繁地进行文化交流。海洋是文明的温床。目前,这些宝贵的文物珍藏在新会区博物馆里。透过这些文物,可以想象,远古的新会人,在反复的锤炼打磨中,一下一下地从原始进入文明,从追求器具的实用升华到追求器具的美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