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寄宿丢失的陪伴 或永不复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19-05-20 19:16:12

婴幼儿早期教育

姐姐和姐夫工作都很忙,所以为儿子选择了名声比较好的寄宿幼儿园。两年过去了,我看小外甥成长得不错,白白胖胖,也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兴趣,就算在家每天也会固定时间看书,平时最喜欢的就是踢足球。姐姐和我说起小外甥的变化,以前都是要哄着吃饭,现在可以乖乖自己吃,吃完还把餐具收拾到厨房;以前整天哭哭闹闹,现在性格变得文静了许多,在家都不用他们怎么操心。微笑地说着说着眼神却一丝伤感,只是,儿子和她好像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虽然有礼貌但是总觉得有点冷淡,有点疏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历史中的寄宿学校

起源于英国慈善事业
早在一千多年前,12世纪时,教皇命令所有下属的修道院提供慈善学校给穷人的孩子就读。后来这些学校开始面向社会招收缴费学生,随着学生不断增多,学校逐渐开始提供食住宿和用餐安排,这就渐渐发展为寄宿学校。后来,随着大英帝国扩张,寄宿制度也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加拿大寄宿制度消灭土著文化
寄宿制度在加拿大甚至成为了政府强制同化和消灭土著文化的一项政策。1870年开始,加拿大各地总共建立了一百多所用于同化教育的寄宿学校,将约十五万5-16岁的土著孩子送入寄宿学校。这些孩子在寄宿学校里禁止使用自己的语言,禁止遵从自己的宗教和习俗,政府希望借此达到文化清洗的目的。据统计,这些儿童中有三万多人在学校里受到虐待、体罚,甚至性侵犯,且至少三千名学生在寄宿学校中死亡。这项政策直到1996年最后一所土著人寄宿学校关闭才宣告终止。

罗马尼亚的孤儿院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人口锐减,政府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四个孩子,如果家庭无力承担就送孩子到政府出资的国家教养院集体抚养。先后有六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这些孩子后来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没有沟通能力,这种情况被称为孤儿院现象。部分孩子被送到美国底特律儿童医院做大脑断层扫描,发现他们大脑的海马体和杏仁核等多部位都不正常。脑神经科学已证实,早期情感发育不良会直接损害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无法逆转的病理性改变。

中国建校为优化农村教育
我国寄宿制学校最早是在2001年国务院提倡兴办的,目的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保证学龄儿童正常入学,完成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对保证儿童入学完成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寄宿学校也不断往低龄化方向发展。许多有条件的幼儿园都开办寄宿班。寄宿学校愈发热门,即使收费昂贵到令人咋舌,名声好的寄宿学校每年招生都同样火爆。

不少父母为兼顾工作,会考虑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全托。这样就有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及自我提升,孩子也能得到相应的照顾。同时家长也发现寄宿后,孩子似乎变得更懂事自立。

教育效果更依赖师生素质

凡事都具两面性,寄宿学校在给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寄宿学校的教育效果容易受环境、师生素质的影响,例如自制力不强的孩子容易学坏;出现校园欺凌时寄宿的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学校和老师精力有限,或多或少存在重视优生,忽视中差生等等的现象。

容易造成情感疏离

还有专家指出,孩子表现出来的懂事可能是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或者长期得不到充分重视有关,所以才会表现得懂事自立以博取关注和赞扬。而且一个老师要面对多个孩子,对每个孩子的感情投入其实远远不及父母。寄宿容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失常,情感发育缺陷。这种缺陷一旦形成,会导致孩子对家庭成员冷漠,对社会理解模式化和单一化。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缺乏安全感、不善人际交往,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问题。

我相信每个小小寄宿生在承受离开爸爸妈妈不舍的同时,家长也有同样的纠结和痛苦。最后引用一句转爆朋友圈的话作为提醒: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