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这本书成屠呦呦诺奖“关键启示”,惠州传统中医药中的科技资源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22 15:07:48


罗浮山景区内,“青蒿素治疟之源”的纪念石碑。


2015年10月5日上午11时30分,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两名外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创制抗疟新药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两个月后,屠呦呦以《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为题作获奖演讲。她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所言,“屠呦呦的工作是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屠呦呦获诺奖也给中医药发展打开了新的认识窗口,人们受此启发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医药这座伟大宝库?中医药又该如何走向现代化?


1
传统中医药给屠呦呦“关键启示”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景区的青蒿园正在成为时下景区最热门的景点。每逢周末,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园内所立的“青蒿治疟之源”石碑前拍照留念。纪念东晋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罗浮山在葛洪当年采药的地方筑碑为证,建立青蒿园,并用木牌挂起了葛洪《肘后备急方》里面记载的部分药方,向游客展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葛洪在罗浮山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正是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关键之一。上世纪60年代,因疟原虫对抗疟特效药奎宁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在世界各国苦苦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而没有结果时,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也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中。


作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屠呦呦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终于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中国古老医学再次给屠呦呦及科研团队“关键启发”,在经历191次试验后,屠呦呦课题组终于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然而,与诺奖荣誉随之而来的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屠呦呦做的是西药研究,走西方研究道路,获的是西方的奖。对此,国医大师邓铁涛并不认可。他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并非完全采用的是化学分析法,其灵感恰好来自中医的经典,“可见,她是在中医经典中找到了导师。”


2
传统中医药的科学实践


自从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的主导地位便一直受到挑战。甚至解放后几十年,中医是否“科学”仍在辩论不休。邓铁涛在《中医战略》一书中认为,中医最大的不平等,不仅在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更在于被一切以西方文化为准则的“科学主义”所牵绊。


他举例证明中医的科学性说,2003年“非典”,广东中医介入早,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不仅退热时间短、没有反复,而且患者恢复好,平均住院日短,没有后遗症。香港还特别邀请广东省中医院的专家前往香港援助,开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实际上,翻看中医药发展历史就能发现,中医药作为中国最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领域一直表现突出。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病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不但书中的方药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也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还有,中国早在1000多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人痘接种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在中国曾广泛应用,后来还西进欧洲流行美国,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在浩如烟海的中典古籍中,不乏类似“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种能给研究者带来灵感和智慧的例子。但如何应用现代科技,发挥团队优势,多学科融合,以更加自信、开放、融合、求真的心态,更为精准地辨别、提取出其有效成分,开发出更多新药,提高临床效果,才是摆在现代中医药人面前的艰巨使命。


著名已逝中医战略研究专家贾谦在《中医战略》一书中认为,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养生和保健的思想体现了医学的真正目的,中医不仅简便廉验,中医整体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有可能指导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引领社会进步。



青蒿。

3
中医药原创思维
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从青蒿素的研究过程可以发现,研究人员正是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10种抗疟有效单体,将它们的抗疟活性、毒性、化合物稳定性和资源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后的结果。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对此深有感悟。他认为,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能产生原创成果。中医药学从来不是封闭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吸收不同时代的新认识和新技术方法为我所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医药发展也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不断丰富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色。


他还认为,中医药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要领域,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原创思维可谓科技创新的不尽源泉,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我们提倡中医药现代化,不是说传统不重要,探索中医科技创新的路径和方法,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


对中医药的原创优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这样说:“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生命力。在传统医药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原创性科技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就有可能产生许多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并造福人类,如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汉防己碱抗病毒、黄连素治疗糖尿病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认为,中医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需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而著名中西医结合研究专家李恩也呼吁,必须增强理论自信——阴阳五行藏腑经络学说;道路自信——走中西医结合途径;方法自信——利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医学的创新思维模式,一定要以中医药学的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内容为核心,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现代科学方法为用,以法求理,达到发展和创新。”


策划/统筹:黄沁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徐乐乐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中医科学大会期间游客可免费体验艾灸


南方日报讯 (记者/徐乐乐 通讯员/邹永浩 钱相如)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将于9月4日至6日在罗浮山召开。记者17日从博罗县获悉,9月4日,罗浮山游客服务中心启动罗浮山中医博览会暨葛洪艾灸养生文化节。届时,将在罗浮山景区设置公益服务点,为游客提供艾灸体验,让游客近距离感受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罗浮养生艾灸的神奇效果。


据了解,罗浮山中医博览会暨葛洪艾灸养生文化节将于9月4日至6日举办,届时,将邀请多位知名中医现场坐诊,为广大市民提供免费中医服务,还有多家国内知名中医药相关企业现场展示现代化中医药产品。同时,近200名专职医生和艾灸协会志愿者免费提供艾灸体验,让群众进一步了解传统艾灸文化,传承葛洪医道。


据记载,葛洪在求索艾灸医术的过程中,深受他的结发妻子、我国第一位女针灸学家和艾灸医师鲍姑的影响。鲍姑善于运用艾灸治疗疾病,常常与葛洪一起在山间辨药采药,共同研习医术,充分利用罗浮山这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为百姓治病。同时,葛洪和鲍姑改进了传统艾灸的方式,采取隔姜灸、隔蒜灸等方法,减少直接艾灸给病人带来的损伤。还共同研究出99种灸法,其中20多种治疗急症的灸法,这些灸法奠定了艾灸学的雏形,也在葛洪和鲍菇的推动下,发扬光大,一直影响至今。


此后,葛洪总结了他和鲍姑多年来的行医实践,并将一些方便、廉价又容易得到的药物,以及最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都整理起来,形成了现存中医历史上第一本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里面记录了大量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疟疾的方法就有20多种,其中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启发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据介绍,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期间,游客还可参观葛洪博物馆、罗浮山百草油历史文化长廊等中医药文化建筑,以及观看大型纪录片《千年国医·葛洪医道》,感受葛洪济世渡人的伟大贡献。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