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当代史(45)中国和法国勘定中越边界线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15 10:06:24

         中国和法国勘定中越边界线,从1885年开始,1897年结束,历时12年。这使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陆地边境线清晰了起来。

        由于10世纪以来中越两国长期存在宗藩关系,在中法战争之前,中国和越南之间没有一条经过正式勘定的清晰的边界线,但是两国之间已经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管辖范围。

        中法两国勘定中越边界,以辨认中法战争之前的中越旧界为基础,按桂(广西)越和粤(广东)越,及滇(云南)越两个方向进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东线和西线。

        1885年8月29日(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日),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爱新觉罗·奕訢向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报告,已经接到法国政府照会,法方勘界官员浦理燮等6人已受政府确定,不久抵达河内,因此中国也要派出勘界官员。



光绪皇帝


        清廷当日决定,任命内阁学士周德润为钦差勘界全权大臣,赶赴云南,会同云桂总督岑毓英等主持滇越(西线)勘界;派鸿胪寺卿邓承修前往广西,会同两广总督张之洞,李秉衡等主持桂越和粤越(东线)勘界事宜。也就是说,,共同主持中越勘界事宜。

        周德润(1832?~1892),是中法战争的主战派官员,字生霖。广西临桂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选庶吉士,他的传统文史知识是扎实的。考上进士之后担任历任国史馆总篡、实录馆篡修、国子监司业,再由学官转文官,当上了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

        中法战争爆发前,他11次上疏,反对向法国妥协,提出越南方向的作战方略,敦促清廷采取军事、外交措施。他的家乡广西与越南相邻,对越南的知识要比朝中诸员来得熟悉,派他去勘定中越边界线应该说算得上合适人选。后来,他果然在中法勘定中越边界的谈判中态度坚决,努力维护国家利益。晚年他上奏,要求清查广西梧州税务当局的问题,反被朝廷降职,几年后去世。

        邓承修(1841--1892),字伯讷,归善(今广东惠阳)人,比周德润年轻,这年44岁。他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直接到四川任底层官员,逐级提拔起来,中法战争前后任云南道监察御史,对中越间的事务熟悉起来。他敢于大胆谏言,弹劾不避权贵,有“铁面御史”之名。于1885年初调到北京任鸿胪寺正卿,主掌外交礼宾事务,同时参与外交意见。翰林院学士梁鼎芬有诗赠邓承修:“直声震天下,贞肃出天性。”

        和周德润一样,邓承修参与中越边界谈判时是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在完成了勘界任务后,他告老返回故乡广东惠州。在此前后,他上疏奏请疏浚惠州西湖,大功告成,留惠至今。他的故居到今天仍然保留,成为当地名胜。或许是命运相连,他和勘界大臣周德润同一年去世。




张之洞晚年像



张之洞著作中清朝关于中越勘定边界线的历史记录。


        乘着中国军队在越北战场连连获捷的余勇,此时的光绪皇帝态度还算比较坚决。3个多月后的11月8日(光绪十一年十月初二),光绪再次谕示各勘界大臣:

        此事关系重大,必应慎之于始。各处所绘地图详略不一,法使所携,难保不互有异同;目前分界,自应以(大清)《会典》及《通志》所载图说为主,仍须履勘地势,详加斟酌。(摘自:清·赵藩《岑襄勤公年谱》卷八,清光绪二十五年岑春荣刻本。亦见清·朱寿朋《东华续录(光绪朝)》光绪七十三,清宣统元年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本。    

        9天后,光绪又指示:“总之,分界一事,有关大局,周德润等务当详度地势,设法辩难,多争一分即多一分之利益,切勿轻率从事。”

        此时的光绪皇帝还有一个如意算盘。他希望:“若于两界之间,留出隙地若干里作为瓯脱(即设立中法两国互不管辖的中间地带——本书作者注),以免争端,最为相宜。” (摘自:赵藩《岑襄勤公年谱》,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第八—九卷)

 
赵藩《岑襄勤公年谱》,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第八—九卷对中越边界勘界事务的记载。

 

     这些历史记载说明,清朝政府首脑在中越边界谈判中的态度,最初还是坚决的,希望维护国家利益。


 (以上文字引自作者所著《越南秘战》一书的附录。本文在公信号上推出时,作者有文字上的订正。

作者:钱江

 

        越南战争是20世纪中后期举世瞩目的国际争端热点,《越南密战一一1950-1954中国援越战争纪实》一书,在访问80多位当事人的基础上,叙述了从边界战役到奠边府会战4年间的中越关系。为人们认识今天的中越关系提供了历史源头的场景。

        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和华夏出版社2015年6月联合出版,全书72万字,577页。


扫一扫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