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黄颡鱼市场怎么了,投苗降四成,饲料容量减2万吨! 黄颡鱼产业困局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今年黄颡鱼较为低迷,年初价格在8.5-9元/斤,导致投苗量减少4-5成。虽然目前黄颡鱼价格9.8-10元/斤,有所回暖,但仍不乐观。尤其是今年大部分地区发生了黄颡鱼变色事件,引起养殖户的担忧。


近年来,随着塘租的逐年攀升,养户不断加大投苗密度,病害开始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养殖成本不断走高,相比生鱼、加州鲈、黄鳝等特种鱼,黄颡鱼的养殖性价比不复往日,珠三角不少养殖户逐渐尝试转养其他品种,反倒是外省的黄颡鱼养殖水面有扩张之势。


值得注意的是,以长势快速且均衡为利器切入种苗市场的全雄苗,在推广之初就表现得风生水起,经过2-3年的发展,逐渐被养户认可和接受,有望成为苗种市场的主流。但是,全雄苗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尚未全面推广已被山寨。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难题?这或许将成为能否重振养户对黄颡鱼这条名特优品种养殖信心的关键。


投苗减少4-5成,饲料容量8万吨


黄颡鱼,广东俗称黄骨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域均有分布。它个体虽较小,但产量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小刺,多脂肪,其蛋白质含量为16.1%,脂肪为0.7%,为优良水产品,是大众消费水产品,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湖南、湖北和华东、西南等地的消费量逐渐增大。


广东、浙江、四川是黄颡鱼传统主产地,广西、湖南、湖北等地近年发展较快。其中,广东的产量约为6万吨,占全国3成以上,是黄颡鱼核心产区。广东本地消费2成左右,另外8成远销华中、华东等地。


据了解,广东养殖黄颡鱼于2002年开始在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顺德勒流镇等地率先养殖,至今已经有13年的养殖历史,于2004-2005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养殖区域分布集中在珠三角的南海西樵镇、沙头镇、九江镇、丹灶镇,顺德勒流镇、乐从镇、杏坛镇,三水白坭镇,珠海莲溪镇、小林镇,新会沙堆镇、惠州博罗等地,在2006年已经达到1万亩以上,到2012年养殖面积扩大至3万亩左右。


据《农财宝典》综合调查统计,2014年广东黄颡鱼的饲料市场容量达到9万吨左右(包括用于黄颡鱼养殖的塘虱料2-3万吨),其中,南海4多万吨,顺德1万多吨,新会、珠海等地1万多吨。由于受到今年行情整体低迷的影响,广东投苗量减少4-5成,今年黄颡鱼饲料的市场容量7-8万吨。


塘租上涨,推高养殖密度


近年,随着塘租、饲料和药品的价格上涨,养户不断增大养殖密度,导致病害暴发率高。


据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区黄颡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是精养模式,投苗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6月和9-10月,投苗密度3-5万尾/亩,增氧机为1.5亩/台,养殖周期为12-18个月,亩产量3500-7000斤,高产的可达一万斤。养殖周期12-14个月左右的产量为3500—4500斤/亩,养殖周期为16-18个月的产量则在5000—7000斤/亩。在2005—2006年以前,黄颡鱼的养殖密度为1万尾/亩,病害较少,主要用消毒杀虫药品较多,增氧机为2.5-3亩/台;而如今的养殖密度普遍增加至3-4万尾/亩,增氧机高达1.3-1.5亩/台。


据《农财宝典》记者综合调查,目前南海西樵、九江、沙头,顺德勒流、乐从等地的塘租平均高达4000-5000元/亩左右,珠海、新会等地塘租稍低,平均2000-3000元/亩。随着塘租的飙升,养户逐渐增大投苗密度,从早年的1万尾/亩,增加至今3-4万尾/亩,养殖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增氧的难度也加大,病害随之增多,尤其是近年的烂身、烂肉、爆头、出血、肠炎等病害比较普遍,而出现两年的烂身、烂肉等病害至今在业界内仍然无解。


因此,塘租上涨,导致投苗密度增大、病害增多是如今黄颡鱼养殖的困局。


香蕉鱼事件频发


虽然这块市场不大,但却是一块大肥肉,历来是厂家争抢要地。仅南海市场便集结了海大、全兴、粤海、世海、湖南鑫瑞特、岳阳正昌、旺海、金浦、德海、恒兴、澳华、天邦、统一、通威、海泰、同美、杰大、高信、鸿昌、珠海活力宝、高明鸿屿、江门汇海、泰峰、星星、永胜、金闪闪等30多家饲料企业。目前,海大、全兴、粤海市场份额较高,全兴、海大在佛山地区市场份额较高,粤海在珠海、江门地区市场份额较高;三大厂家销量约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0%左右。


在养殖初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体色变化,并由于体色的变化而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鱼体变纯黄(俗称香蕉鱼)、花身或者白化是常见现象。尤其是2007-2008年前后,香蕉鱼是业界普遍现象。后来,随着饲料技术水平的改进,2010年后香蕉鱼事件逐渐销声匿迹。


然而,2013年开始香蕉鱼事件又开始频繁出现,尤其今年广东、湖南、浙江等地都出现黄颡鱼变色事件,几乎每家饲料企业都无法避免。


饲料是导致黄颡鱼养殖变色的核心原因,近年一直困扰业界。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曾公开发表,黄颡鱼体色的变化与其他鱼有相似之处,即除了由于水域环境条件、疾病等影响体色的因素外,重要的就是饲料物质对养殖黄颡鱼的体色产生了重大影响。饲料物质对鱼体体色的影响,实质是反映了饲料物质对鱼体整体生理机能的影响。


这几年发生的黄颡鱼变色事件,厂家迫于压力,一般采取饲料优惠、保价收鱼或补差价的形式弥补养殖户的损失。但也有厂家处理不当,不惜与经销商甚至养殖户对簿公堂。


《农财宝典》记者采访海大、粤海、德海、鑫瑞特等公司配方师,他们均表示黄颡鱼属于无鳞鱼,对于饲料原料的要求很高,因为黄颡鱼变色往往都会被养殖户归咎于饲料的质量问题,所以原料质量的把控很关键,很多饲料厂都无法保证黄颡鱼料不出问题。


全雄苗市场份额逐渐增加,或成主流


黄颡鱼全雄苗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是近年种苗市场的一大特点。全雄苗的雄性比例高达95%以上,具有毛毛鱼少、长速快、料比低等突出特点,近年颇受养户青睐。


珠海莲州饲料经销商周叶光就十分推崇推崇全雄苗的优势,他认为虽然全雄苗的价格较普通苗贵约50元/万尾,但吃料足,长速明显,料比也低,综合下来养全雄苗更划算。“养殖9个月可达到4两规格,投喂同样的饲料,一包料比普通苗多出1—2斤鱼。”周叶光介绍,2012年他只推了300万全雄苗水花,当时不少的养户持观望的态度,经过1-2年的发展,养户慢慢认可全雄苗的优势,今年共卖了1500万的全雄苗。“有几个客户,等了1个多月才拿到全雄苗。”周叶光说,原本生产全雄苗的厂家少,产能存在不足,加上今年4—5月份雨水多,全雄苗水花孵化率低,更是造成全雄苗供应紧张。


据《农财宝典》调查了解,目前黄颡鱼全雄苗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广西、福建、湖南市场各占6成,湖北市场3-4成,广东市场2成,浙江市场1-2成,四川1成。


不过,虽然全雄苗在市场上的表现抢眼,不断蚕食普通苗的市场份额,但在推广过程中仍出现不少杂音。而且全雄苗在传统的三大主产区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就是炮头不大、病害多,尤其是广东市场。当地流通模式和其他地方不同,黄颡鱼经过塘头收购后还会经过打包厂和流通商的层层分级,根据消费市场不同运往各地。刚刚推广时,不少鱼中拒绝收购全雄苗,因为中间利润少。


有的养户、经销商认为全雄苗最大的短板是达到4两规格后,长速变慢,此时出鱼则产量过低,若继续养至5-6两规格则会造成养殖周期长、耗料大等弊端。由于消费习惯差异,珠三角地区的消费者更偏好5-6两大规格的黄颡鱼,因此全雄鱼更多的是走外地市场,价格上受省外的影响较大。“行情低迷时,鱼中肯定挑选大规格头鱼。”南海鱼中梁生表示,这会让养户非常被动。


对此,百容水产副总经理蒋恩明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全雄苗规格齐整,相比普通苗而言4两头规格的黄颡鱼占绝大多数,势必会相互抢夺饲料营养和生存空间,容易发生“顶塘”现象,导致鱼头长速偏慢。“全雄黄颡鱼推广仅3-4年,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蒋恩明表示,传统的黄颡鱼在养殖技术和管理,比如在放苗密度、饲料投喂方面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才能更全面发挥全雄黄颡鱼的优势,他认为未来黄颡鱼全雄苗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整体而言,由于养殖黄颡鱼周期长、产量低,投入大但效益不明显,加上近年病害增多、塘租升高,所以养殖黄颡鱼对于广东养户的吸引力越来越低。加上广东黄颡鱼的价格日益受到外省产区的制约,尤其是冬季气温不断升高,寒冬时间减少。因为随着全球气温变暖,致使省外的暖冬时间逐渐加长,比如连续两个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相继出现暖冬情况,当地出鱼量不断增加,导致当时广东地区黄颡鱼的价格持续下降,而且近年华中、广西、福建地区黄颡鱼养殖发展很快,作为核心产区的广东,已经呈现萎缩状态。


▼今日头条看不够?点击下方蓝色字回顾往期内容

今年黄颡鱼投苗量降少五成,全雄苗未彻底推广已被山寨 | 黄颡鱼产业困局①

香蕉鱼事件再现!广东黄颡鱼养殖优劣分析 | 黄颡鱼产业困局②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如转载,请按以下格式。

篇尾注明:

1.来源:农财宝典水产版;

2.作者:农财宝典-新渔网记者 苏若晶

3.农财宝典水产版微信号:ncbd0000。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



这个叫苏若晶的家伙要要书写水产料行业当代史,你会支持他吗?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进入众筹页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