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半数孩子在玩微信 | 数据告诉你他们在玩儿什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7-06 10:11:48


为了保持与孩子的联系,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这为中小学生使用微信带来了极大便利。


刚给六年级的儿子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的林女士始终认为,让孩子使用微信利大于弊,“获取信息也是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却一直把微信视为“心头大患”。没收了孩子手机的年轻家长林敏,总会被孩子反问:“你们大人不也时时刻刻看微信吗?”林敏总是在无言以对后反省,连大人都难以控制自己,更不能放心把手机完全交给孩子了,“沉迷于此影响学习,还接触到不良信息,对孩子们的危害很大”。




玩微信、发红包


发红包、抢红包,抢到红包后用各种点头、哈腰、跪谢等表情包刷屏,感谢发红包的“老板”,这似乎已成为当今微信用户的基本“礼仪”了。如果您的小孩也正把这种方式运用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您作何感想?






据《惠州日报》报道,8岁的重庆女孩依依央求父母给她买一部智能手机,说如果不在同学群里发红包抢红包,大家就不跟她玩了。此报道引发网友们热议。



各种微信交流:和父母、和同学

男生聊游戏,女生聊影视剧


在北京崇文门某小学门口,中新网记者见到来接孩子放学的林女士,她正在通过微信和六年级的儿子潘晓东联系。对潘晓东和同学们来说,玩微信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几乎班上所有的同学都在玩。


潘晓东的微信通讯录里一共有五十多位朋友,六个微信群。他经常活跃在名叫“我的世界”的微信群里,这是他和几个小伙伴用来交流游戏经验而设立的,“有时候可以聊一个小时”。


与可以随身携带手机的潘晓东相比,五年级的肖艳就没有如此“幸运”了。她每天只被允许玩半个小时的微信。与男生们聊游戏不同,肖艳喜欢和女孩子们聊最近各自的新衣服以及偶像剧,短短的三十分钟往往让她意犹未尽。


通过权威数据调查,看看现在

究竟有多少未成年人在玩微信,主要玩什么




2016年1月5日,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该系列调查开始于2006年,已连续开展9年。


本次报告是2014年11月以来,对全国10省(区/市)90所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校的7736名学生,以及1544名家长和99名老师的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结果。


未成年人的触网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11-2014年的四次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触网率持续超过90%。2014年未成年人总体的触网率为91.9%,其中,城市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7%,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率88.4%。


1、微信使用情况:半数左右未成年人使用微信



调查显示,在上网的未成年人中半数左右使用微信。城市未成年人中有48.2%使用微信,农村未成年人中有50.7%使用微信,留守儿童中有51.4%使用微信。



未成年人微信的使用率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女孩微信的使用率为52.5%,男孩这一比例为45.5%。




2、微信社交圈:微信主要被用于熟人间的交往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微信好友列表中超过96%的好友为生活中的熟人,主要是家人、同学、朋友。(看见这个家长可以适当放心一下。)



不论是城市未成年人、农村未成年人还是留守儿童,微信好友中陌生人都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和3.3%。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利用微信的主要目的是与家人、朋友、同学这些生活中认识的熟人进行沟通交流,而不是结交陌生的新朋友。



从不同年龄群体来看,小学生微信好友中包括家长的所占比例最大(43.3%)。初、高中生微信好友中同学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9.2%、37.4%)。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辐射范围逐渐由家庭环境向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过渡。




3、未成年人主要使用微信发语音、群聊功能


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微信功能为发语音、群聊、朋友圈发原创图文,所占比例分别为23.2%、18.8%、16.0%。可见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更多的是实现即时通讯与自我表达的需求。通过语音亦或群聊实现即时通讯,可以增强人际间的沟通。使用微信时个体有意识地遴选图片、文字等进行朋友圈内容的发布,这些原创或者转发的内容不仅仅起到了信息分享与传递的作用,更是自我表达与塑造的一个过程。



未成年人主要使用的微信功能为发语音、群聊、朋友圈发原创图文,所占比例分别为23.2%、18.8%、16.0%。



未成年人关注的公众账号数量较少,城市未成年人关注1-3个公众账号的比例为40.9%,农村未成人这一比例为41.8%,留守儿童这一比例为39.4%。两成多未成年人不关注公众账号。结合未成年人微信好友的类型可以看出,未成年人主要将微信作为社交工具,他们利用公众账号关注社会信息的意识还较弱。


通过以上数据调查不难发现,现在上网的未成年人已经高达92%,其中,又有超过半数的未成年人在使用微信。因此可见,目前已经接近或达到50%的未成年人在使用微信。


家长该如何应对


是放手让孩子们用微信,还是监督,甚至杜绝他们使用,面对这些多样的选择,总让家长们纠结头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认为,利用微信进行交流是孩子们群体交往的正常需求,不能简单把孩子与微信隔绝开来,“越是干预,越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北京市团结湖小学薛海英老师则认为,孩子们使用微信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监督、引导。


给家长的建议



(1)与小孩做好沟通,做好约定,明确上微信只能用来做哪些事。比如用微信向老师询问不会的题目,用微信跟同学适当的做一些交流,以及其它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关注了解的信息(讲故事、学外语等。)


(2)家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因为孩子喜欢模仿大人,所以家长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过多玩手机、玩微信,“抢红包”“发红包”之类的。


(3)正常情况下,不要让孩子带手机上学(有特殊需要的的除外),避免孩子课间炫耀或者当面比拼“抢发红包”。


(4)“约法三章”约定时间等,每天只能在写完作业或者家长认为合适的时间内玩,建议每天约定半小时,最多不要超过45分钟。眼睛已经近视的孩子,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


(5)中学生有必要带手机的,家长要与学校老师达成一致,由老师在学校进行管理监督,实际上应该相信老师自己也会强调并且实施监督的。


(6)安全健康问题。家长要告诫孩子,他们这个年龄在网络上只能跟认识的人聊天。也不要轻易将自己的家庭住址学校情况等个人信息告诉他人,告诫孩子什么是不健康信息,不要发送也不要接收带有身体隐私部位的照片或视频。(这条真是考验家长平时功夫到位不到位啊)。


(7)最高明的则是开拓更多精彩的活动,吸引孩子参与,以此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和精神世界。比如旅游、运动、读书、一起看不错的电影、或者陪孩子做做手工等等。


“没人能够阻挡新技术对我们生活的渗透,孩子们也无一例外”,孙云晓认为,通过新技术了解和接触社会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过程。


“家长也无须过度担心。”孙云晓建议,接触新事物能够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只要是保持家庭及父母责任的不缺位,哪怕以后出现再新的技术,也不会成为冲击孩子教育的“洪水猛兽”,而应该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有益补充。


本文综合:凤凰网 | 新浪育儿 | 中国新闻网 | 惠州日报 | 娄底新新网等媒体,由【今日父母必读】整理编辑发布,有新内容添加。



你认为有道理的,才是教育。

创造积极乐观轻松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今日父母必读


关注教育 服务家庭 | 关心健康 助力成长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欢迎在公众号首页留言讨论或提问

管理员微信号:acyz588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