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垢能几何 翛然脱羁梏|让我们一同倾听学者心中的东坡禅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8 15:58:54


卷首语

Foreword

苏轼(1037-1101)因「乌台诗案」自甫上任不久的湖州知府任上,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充任虚职小官,不得参预公务及擅离州界,接近于流放。

苏轼在黄州能够放下身段躬耕田亩,自号东坡居士,反映他在严峻生活物资条件下的随遇而安心境,已走出人生挫折的阴影,接受隐居式的闲散自乐生活。

值此“黄州东坡禅学研讨会”之殊胜因缘,各界“苏学”研究者与爱好者们齐聚黄州,共叙东坡禅缘。


东坡禅缘



净慧法师卓越贡献及其生活禅

杨曾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净慧立足中国传统、禅宗的现实主义风格并汲取富有进取精神的人间的思想而创立生活禅,在20多年的弘法实践中不断加以充实和丰富,使之发展成为包括生活禅宗旨、理念、修学原则和形式、僧才教育和寺院管理等在内的禅门修证体系。

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提倡在生活中禅修,在禅修中生活,并不意味着改变乃至放弃传统的日常法务、仪式和修行活动。




苏轼贬谪三州的佛禅生活

陈金现

台湾辅英科技大学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苏轼贬谪黄州、惠州、儋州(简称“三州"),以儒家思想为支柱,挺过三州的磨难。对禅宗的态度,是一种避祸的心态,更是期待藉着佛法改变自己成为另一个全新的苏轼的努力与凭借。虽然最后还是放弃改变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看出禅宗在苏轼贬谪三州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黄州与惠州时期,苏轼真的是认真做定课想改变,甚至去除遭致贬谪的习气,但是仍再贬谪海南岛。苏轼到海南岛,没有那些定课,却用手抄《》转念,使自己生津止饥,成为伴随苏轼困穷的精神资粮。




安心是药更无方

黄公元

杭州师范大学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苏轼在卧床养息期间,听闻宗本禅师入住西湖南山净慈寺后,宗风大振,遂以此诗婉拒周长官游灵隐之邀约,独往净慈参谒本长老。此诗末后句“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还附有小注:“《楞严经》云:我今示汝无所还地。”参禅问道觅心地,是苏公乐此不疲的追求,《楞严经》所示之无所还地,正是禅宗当下契入的安心法门,此诗显示那时的东坡对此已有所领悟。

苏轼因病而得闲暇,便在初夏时节往游南山深处的虎跑泉。一路清凉之行,富有野趣,入寺之后自在品尝虎跑甘泉,舒坦安适,诗人顿有所悟,遂从胸臆中自然流淌出“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的千古绝唱!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禅观领悟及其与安国寺的因缘

黄国清

台湾南华大学宗教所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苏轼因文字招祸,历死亡边缘后遭贬谪黄州,在人生陷入低潮时期,寻得安国寺作为心灵依靠处。对于萦绕心中的悔恨,透过适用的禅观法门,及安国寺的闲静地,经验到身心俱空,罪性了不可得,超脱罪感意识,心灵获得安顿,禅悟体验大幅深化,更能用诗性语言表达精神自在境地。安国寺为苏轼提供调剂身心的世外秘境。于此寺浴室,洗去身心疲累,放下一切俗缘,进趣禅的离言意境。此处是他接近大自然的观览胜地;偶尔兴起人生感慨,于疗愈氛围中很快恢复豁达胸怀。好友相谈,此寺为帮助谈趣的幽雅环境;罗汉托梦,此寺是安置圣像的宗教灵地。苏轼在黄州幸有安国寺,令其身心寄托有在。




东坡禅美学思想探源

江惜美

台湾铭传大学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东坡从前贤王维的身上,看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的不同,「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鹤谢笼樊」,此后他与高僧谈禅论道,全不脱「寓意于物,而不留于物」的中心思想。此一理论应用在美学上,即是「山石树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他采取禅宗心灵观照式的直觉体验,一方面能神与物交:「天机之所合,犹如造化生万物一样」;另一方面凝神不释,「身与物化」,将艺术物象的构成过程,自然而然的成为作者人品、胸襟、气质等,以至于是全人格的自我写照。
      追溯东坡的禅美学,与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等人均有关联,因此本文拟从东坡禅学思想探源,找出他禅诗中的思想底蕴,以及他思想美学成形的缘由,以助于后学者一窥究竟。




苏轼与佛禅研究管窥

吴光正

武汉大学中国宗教文学与宗教文献研究中心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关于苏轼的学佛历程,学术界已经从早期的泛论走向分段论述,即结合苏轼自身的人生历程和发展的地理分布,分阶段透视苏轼与的内在关联。这类论著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综论。王水照按照在朝——外任——贬居将苏轼人生分为七个时期,认为苏轼儒释道杂糅的思想贯穿各个时期,笔力纵横挥洒自如的艺术风格贯穿各个时期;他还认为苏轼任职和贬居时思想上有儒家和佛老思想变化之不同,艺术上有豪健清雄、清旷简远、自然平淡之别。夏露则将苏轼事佛分为三个阶段:从初出西蜀到首次任职杭州为“踌蹰思隐”时期,从黄州至惠州及海南前期为“物我相忘”时期,海南后期至去世为“佛言如泡”的学佛终结期。李明华的博士论文将苏轼诗歌创作分为倅杭之前、倅杭时期、密徐湖时期、黄州时期、元祐时期、惠州儋州时期,并对其中的490篇与佛禅有关系的诗作进行了细致分析。该博士论文认为,倅杭时期、黄州时期和晚年惠儋时期为苏轼一生佛禅诗创作的三个高峰:倅杭之前,苏轼还没有真正接受佛禅思想;凤翔时期前后,苏轼诗作多采用艺术史中的典故;黄州时期,苏轼借用佛禅话语,书写自我情怀的苦闷;到了晚年惠儋时期,禅宗语言基本上构成了苏轼的日常话语;这种变化既有苏轼个人人生经历的必然性,也有与苏轼贬谪所在地域佛禅情况的吻合。




一代诗僧参寥道潜及其与苏东坡在黄州的交游

徐文明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参寥在西菩山智明寺的受业师不详,然而其与辩才元净(1011-1091)关系密切,辩才亦为于潜人,亦出家于智明寺,后来到杭州从学于慈云遵式,遵式入灭后又从学于明智祖韶,年二十五便获紫衣师号,居上天竺二十年,为天台宗一代宗匠,同时又有海月惠辨(1013-1073)亦为祖韶门人,道潜亦请苏辙为之铭。看来参寥与天台宗的两位宗师关系都很密切,早年应当从学二师,对于天台教法当然也会精通。
     参寥后来又学禅宗,为大觉门人。
     据《栾城集》卷八:
贈杭僧道潜
月中依松鶴,露下抱葉蟬。賦形已孤㓗,發響仍清圓。潜師本江海,浪迹遊市㕓。髭長不能翦,衲壊聊復穿。瘦骨見圖畫,禪心離攀緣。出言可人意,一一皆自然。問師藏何深,不與世俗傳。舊識髯學士,復從璉耆年。塵埃既脱落,文彩自精鮮。落落社中人,如我亦有旃。奈何一相見,撫巻坐長歎。歸去勿復言,山林信多賢。




智慧东坡与东坡诗路的开发

王兆鹏

武汉大学文学院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我为什么先要谈如何认识东坡被贬黄州这个问题呢?因为今天我们谈论的主题是遗爱湖的文化开发,而遗爱湖是以东坡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公园。过去我一直很纠结,东坡被贬黄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反对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而王安石被认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落后的思潮,这样我们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就存在一种矛盾。过去我对这个问题也很纠结,有些问题也没有搞清楚,最近我重新阅读和思考,对这个问题有新的认知。王安石变法的动机是好的,在总体目标的设计上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的,但改革的动力不是发展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而是把老百姓的财富收归国有,其结果是“扰民太大”、“与民争利”,王安石的变法不是触动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是损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特别是底层弱势群体的利益,如“青苗法”等。在历史上,,若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势必以失败收场。今天我们党所提出的要把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普通老百姓就是这个道理。这样,苏东坡不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目标“富国强兵”,而是反对打着“富国强兵”的幌子,损害老百姓的利益。“天下可喜在民乐,天下可安在民富”,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是“为民请命”。认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对苏东坡的爱就理直气壮,不会再在情感与理智之间纠结。




东坡禅的人间性特征及其现代价值

张培锋 曹磊

南开大学文学院

千古风流 翰墨禅缘


   Ta的声音


根据上述的理解,我以为苏轼一生正是具有这样一种典型的象征意义的一生:作为前世修行多年的一位禅僧,他因为没有守住戒律同时又喜好文艺而转世为士人,聪明过人但又有前世未能除尽的习气,一生多灾多难却又乐观旷达。其思想的成熟期恰恰以被贬谪黄州时期“东坡禅”形成为标志。这是因为贬谪黄州是其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刻,是信仰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并使他对人生的虚幻无常有了切身的体验,黄州时期也正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宋代士大夫佛学集中体现为“东坡禅”思想,这样来对宋代作出判断应该是可以成立的。至晚明时期,士大夫佛学再次兴盛,而旗帜性的人物即是数百年前的“坡仙”苏轼,代表性的著述则是凌濛初编撰的《东坡禅喜集》一书[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四《东坡禅喜集》提要:“先是徐长孺尝取苏轼谈禅之文,汇集成编,唐文献序而刊之。濛初以其未备,更为增订。万历癸卯,濛初与冯梦祯游吴阊,携是书舟中,各加评语於上方。至天启辛酉,与《山谷禅喜集》并付之梓。”可见此书当时在士大夫中流传之广。]。而明人传说,,苏轼后身即袁宏道,三袁皆以修行净土法门而得往生净土。至此,苏轼在人世间一段公案方获了结。故晚明士大夫佛学,一言以蔽之,“东坡禅”之复兴、发扬而已。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