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 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3 16:16:04


 

东坡居士悟道因缘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人。苏轼少有大志,幼时其母程氏亲自教他读书。一日读《范滂传》,苏轼慨然谓其母曰:“轼若为滂,母许之乎?”其母道:“汝能为滂,吾顾(岂、难道)不能效滂母耶?”长大以后,苏轼即通经史,日著文千言,后中举,并得到欧阳修的器重。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被诏为翰林知制。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出调补杭州通判。后因以诗讽刺时弊,于神宗元丰三年(1080),遭到弹劾,贬至黄州。在黄州,苏轼筑室于东坡,日与田夫野老相游于溪山之间,因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苏轼先后被召为礼部郎中、翰林学士兼侍读等职。绍圣三年(1096),再次遭谤,贬至惠州,三年后又被贬到琼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纵观东坡居士这一生,在仕途上可谓几起几落,坎坷不平。多亏他学佛,性情豪放,不以为意。他曾在自己的一张写真上,戏题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东坡居士接触比较早。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他就亲近过钱塘圆照法师。当时,钱塘圆照法师正大弘净土法门。为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东坡居士请人画了一幅阿弥陀佛像,用来超荐父母,并作颂曰:


       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

  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

  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

  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

  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

  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

  如投大海中,如风中鼓橐。

  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

  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

  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

  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此后,东坡居士每至一地,都要随身带上这幅阿弥陀佛像,并且告诉人说:“吾往生公据也。”


 

在贬居黄州期间,东坡居士也是一有空儿就去附近寺院游观,以遣心中之失意。


一天,东坡居士往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克已悔过。从了一会儿之后,他突然觉得身心皆空,当即便领悟到罪垢之性了不可得。



 

     东坡居士后来还结识了庐山东林常总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东坡居士游庐山,夜宿东林寺,与常总禅师谈论无情说法之话头,豁然有所省悟。黎明的时候,他便作偈呈给常总禅师,偈曰: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同时还有咏庐山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居士还参礼过玉泉皓禅师。在荆南,他听说玉泉皓禅师的机锋峻烈,人莫敢触,于是他便起了竞胜的念头,想看看这位老和尚到底功夫怎么样。


  一天,东坡居士微服求见。


  玉泉和尚问:“尊官高姓?”


  东坡居士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


  玉泉和尚便大喝一声,说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于是便礼拜。


   东坡居士后从黄州移居汝州(今河南临汝),临行前,他特地去高安(在江西境内)向他的弟弟苏辙辞行。到高安的头一天晚上,苏辙正与真净克文、圣寿省聪联床共宿,夜间三人都梦见自己迎接五祖师戒禅师。第二天东坡居士便到了。他们一起相谈甚欢。后来有人认为东坡居士是五祖师戒禅师的转世,就是从这里来的。



 


    在众多的禅师中,与东坡居士交往最密切,时间最长的要算佛印了然禅师(庐山开先善暹禅师之法嗣),他俩之间有不少妙趣横生的诗禅酬和,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回味无穷的佳话。


  有一天,东坡居士去看望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道:“此间无座榻,不及奉陪居士。”


  东坡居士趁机戏道:“敢暂借和尚四大为座榻。”


  佛印禅师回答道:“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却腰间玉带。”


  东坡居士欣然同意了。


  佛印禅师说道:“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座榻,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


  东坡居士被问得无言以对,只好留下玉带,大笑而出。为了表示纪念,佛印禅师亦以云山衲衣相赠。


  事后,东坡居士作了三首偈子,呈佛印禅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悟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换得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此亦悠哉。

  锦袍错落浑相称,乞与徉狂老万回。”


  佛印禅师亦作二偈谢东坡居士:


  “石霜夺得裴休笏,三百年来众口夸。

  争似坡公留玉带,长和明月共无瑕。”


  “荆山卞氏三朝献,赵国相如万死回。

  至宝只应天子用,因何留在小蓬莱?”


  除此之外,后人还以此二人为引子,演绎出了许多其他的佳话,此不复录。



 

 东坡居士晚年病重将逝,临终前,门人钱济明侍立于床前,问道:“公平日学佛,此日如何?”


  东坡居士道:“此语亦不受。”


  后径山惟琳禅师前来看望他,提醒他说:“先生践履至此,更须著力。”


  东坡居士应声道:“著力即差。”


  说完便庵然而逝。春秋六十六岁。


(来源:《480位禅宗大的悟道因缘》)


黄州安国寺记

苏东坡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召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

       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静,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

       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员外置眉山苏轼记。

     

(《苏东坡集》卷三十三)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




东坡与安国寺



安国禅寺坐落于湖北东部的千年古城黄州,地接大别山脉,俯临万里长江。据史料载,安国禅寺初创于唐高宗显庆三年,始名为“护国院”,宋嘉祐八年,仁宗皇帝赐额“安国寺”,延续至今。寺院自开山以来,走过了一千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虽几经兴衰,然禅风不坠,有寿禅师、继连和尚、兰庄禅师、笑隐大欣、三昧寂光、晦山戒显、醉疯和尚、月霞大师、来果禅师等一大批祖师大德驻锡停留,薪火相传,香火昌盛。

黄州安国禅寺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冠荆楚。韩琦因在安国寺读书,高中进士,成为出将入相、两朝顾命的著名贤相。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将近五年的岁月里,东坡间一二日就会来到安国寺,在这里“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终至“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倏然,无所附丽”的禅境,走出了内心的樊笼,心境豁然开朗。东坡的一生,出入佛老,游历居住过的寺观众多,但是却很少有过如此真切平实的禅悟描述文字留下来。安国寺的参禅经历可以说是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佛法的信仰也更为坚定。禅的超越与空灵,更给了东坡与智慧的启迪,在黄州实现了文学创作的巅峰,成就了一代文豪东坡居士。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到黄州,特来安国寺寻访东坡遗迹,留下诗文。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驻足黄州时,往往会前来追忆凭吊东坡。

明朝初年,楚风东渐,黄州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给安国寺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契机。这里留下了一代大儒王阳明的足迹;有一代忠勇,垂名后世的张巡传说;有书画大家董其昌的墨迹,有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以及祁寯藻的题词。驻足游览安国寺并留下诗文的文人名士更是不胜枚举,诸如有士林领袖陶梁、一代状元陈沆、忠节士王子云等等。近代以来,与安国寺有着密切禅缘的更有新儒家领袖熊十力,爱国将领吴佩孚等等。总之,作为一座千年古刹的鄂东名蓝安国禅寺,不仅在中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因为韩琦、苏东坡、陆游等历代文人的驻足作文而光耀文坛,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