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小榄镇人坚守古法制陶工艺三十多年 成为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18 12:48:45



陶与火煅烧出来的名匠

小榄镇人何湛泉坚守古法制陶工艺三十多年
成为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


文字/ 包凯莹  摄影/ 洪喜鹏


在何湛泉从事陶瓷艺术的历程上,最为行内人所熟知的,就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制作和修复的、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大型古建筑屋顶上的公仔脊。


17岁拜佛山石湾陶艺家劳植为师。
1983年于小榄镇创办“菊城陶屋”个人品牌。
2000年成为著名客籍文化收藏鉴赏家谢志峰的入室弟子。

三十多年以来,小榄镇人何湛泉以近乎固执的方式,坚守古法制陶工艺,信守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人生智慧。在他看来,烧陶制陶是他的天命,三十多年积淀,理当一脉相承。

就在不久前,首届“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公布认定名单,何湛泉入选。大家眼里这意料之中的事,他认为应该视为水到渠成的事。不为繁华易素心,对于名利,他早已心如明镜。

他说:“我要做的,是今天的文化,明天的古董,未来的历史。”



❶ 专注、坚定、执着,过去很多人都说何湛泉很“傻气”,可正是这股“傻气”成就了今天的何湛泉。

❷ 每一份作品,要经过无数次的精雕细琢和耐心才能被称为艺术品。


古法陶艺中的喜怒哀乐

追溯自己的成长轨迹,何湛泉形容那是一条“在泥、釉、火的交织下趟过的长河”。而从学徒到名匠,从单打独斗到建立“菊城陶屋”,做过多少作品,赢得多少赞誉和头衔,在他看来都已是过眼云烟。

“我生命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我所经历过的人生故事。”

何湛泉说,回顾往昔,曾经起起跌跌。创业初期连5块10块都是向亲戚借。也曾经买不到搅拌机,一个人卷起裤腿,赤脚上阵,搅拌陶泥。

“我脚那么大,估计是当年日踩一顿泥踩出来的。”何湛泉率性坦诚说到。

他经历过烧一窑坏一窑、一车车倒掉试釉陶片的失败。也试过为了寻找烧到1200℃不褪色、经受得起高温的材料,傻傻地一间间化工店、一家家药房去问。更曾经走遍珠三角的桑基鱼塘,只为寻找古法底釉王桑枝灰。

他形容,“有一段时间瘦到只剩下颧骨遮眼。”

这么多的经历,说不尽的喜怒哀乐,每每回忆,何湛泉都会有一种“不枉此生”的踏实感。


为迎接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中山纪念中学的民国古建筑群今年年初启动维修。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只能修旧如旧,屋顶上特有的青色“中山”瓦也须特别定制。这些特制的“中山”瓦,便是出自何湛泉之手。


引以为傲的作品:修复古建筑屋顶上的公仔脊

何湛泉三十多年作品无数,最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修复和制作古建筑屋顶上的公仔脊。

所谓公仔脊,指那些古建筑屋顶上色彩艳丽的双龙戏珠、花鸟瑞兽、八仙过海等人物、动物、花卉陶塑装饰,多见于清代和民国。

何湛泉最为行内人所熟知的,也就是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和修复的、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大型古建筑屋顶上的公仔脊。在这一方面,他是业内公认的专家。

公仔脊的修复难度很高,因为它不是简单的重做,而是要“修旧如旧”。何湛泉说,修旧如旧的重点,是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比如,用传统的木柴龙窑烧制陶塑,还原出其古色古香的味道。

在菊城陶屋,至今仍保留着“功能性健全”的整套传统的木柴龙窑烧陶流程。何湛泉说,与木柴龙窑相伴三十多年,才真正解读木柴龙窑。

最大的技术难度在于,陶瓷在木柴龙窑里高温烧制达到1250度会收缩12%,这样,何湛泉就不得不提前计算每一件陶瓷的收缩率。

“打个比方,我做个坯1米长,烧出来88厘米。这个公仔有多大,你要计算得十分合理才可以衔接。”

木柴龙窑火烧,传统釉配方和上釉技法处理,经过长年累月的氧化,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公仔脊自然而生苍老、古旧的感觉。就算在材料、火候、颜色等技术上修旧如旧,可人物的面貌表情怎么补?

“解读的密码在于中国的典故。”何湛泉说。

典故里有人物性格、服饰、场景等,都有相关的资料。先读懂,再消化。在修复三水芦苞祖庙时,何湛泉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去解读屋脊上的人物故事。



❶ 制作泥坯骨架—塑型—风干—上釉—烧制—拼装,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

❷ 今时今日还有人用植物、矿物和柴火龙窑制作石湾陶艺,实属难得。何湛泉便是其中一个。 (菊城陶屋供图)

❸ 木柴龙窑,从入窑到出窑,周期性需要3-4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是否能掌握好上火燃烧更是龙窑成败的关键。(菊城陶屋供图)


屋脊是一种综合文化。这种文化,很考认知、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和解读。何湛泉直言,只有了解得深透,才能演绎得精彩。

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香港车公庙、三水芦苞祖庙、深圳侯王庙、惠州元妙观……至今,何湛泉参与制作和修复的公仔脊经已绕了南大门大半个圈。

何湛泉说,等七老八十,他要做一个事——到南大门,绕场一周,再看看自己的作品。

他想像着未来这一幕,“这是30岁做的,那是40岁做的,还有50岁做的,当年的画面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这个享受啊,这种拥有,肯定无比的快乐。”

屋脊是一种综合文化。这种文化,很考认知、素质和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和解读。何湛泉直言,只有了解得深透,才能演绎得精彩。
广州陈家祠、佛山祖庙、德庆悦城龙母庙、香港车公庙、三水芦苞祖庙、深圳侯王庙、惠州元妙观……至今,何湛泉参与制作和修复的公仔脊经已绕了南大门大半个圈。
何湛泉说,等七老八十,他要做一个事——到南大门,绕场一周,再看看自己的作品。
他想像着未来这一幕,“这是30岁做的,那是40岁做的,还有50岁做的,当年的画面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这个享受啊,这种拥有,肯定无比的快乐。”



❶ 当传统手工业普遍面临“坚守容易传承难”的困境时,何湛泉却遇到了春天——“现在外面做传统手工的越来越少,我们的订单也越来越多。”

❷ 现在,愿意学习钻研传统手艺的人不多,所以每次工人有疑问,何湛泉都会很认真地给他们讲解。

❸ 每一件作品,都令何湛泉爱不释手。

❹ 调釉是陶器烧制的很重要的一道工序,而何湛泉对于釉色的把控早已熟于心。现在在菊城陶屋,何湛泉的小舅子黎锡联就是釉色调配的主要“操盘手”,隔三差五,他就要“躲进”专门间隔开来的一间屋子里调釉。图为黎锡联将调配好的材料倒进搅拌机。




现代科技的规模化生产,一小时可生产上千个产品,何湛泉却偏要耗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打磨出一件作品。


子承父业后继有人

时至今日,如何留住手艺、传承手艺,成为新时代的命题。

关于传承,何湛泉认为,真的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他说,祖先的本领,是经历过失败、痛苦、挣扎而留下的,里面所有的“配方”与经历都很宝贵。有人肯接班,才是真正的传承。

很幸运的是,2015年,他的儿子大智大学毕业后,跟他说:“爸爸,我想回来跟你学艺。”那一刻,何湛泉既开心又感动。他知道,他坚守了三十多年的古法制陶后继有人了。

现在,大智在菊城陶屋当学徒。塑型、调色、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要学习。在这里,大智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和普通陶艺师傅一样,需按时上下班,收同样的工资。

从基础做起,是何湛泉对所有学员的要求,包括儿子。
“你看这对波鞋,陶瓷做的,很特别吧。”何湛泉拿起柜子里的一只陶瓷波鞋,他说这是大智自己设计烧制的。

大智是篮球发烧友,经常为买一对新款波鞋去排队,于是他就用陶瓷做了一对波鞋。在爸爸何湛泉的眼,儿子的创意真的是很精彩。

大智说,传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融入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思考,寻找一些适合这个时代的颜色、造型、状态,去做一些满足和他同辈的这代人所需求的艺术品。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住在全是古董的家,大智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思考超越了他的年龄。而如今,他坚定踏入这一行,用一种谦卑的心态去学习传统陶艺,尊重且敬畏。

大智说:“每次出窑,如果有一两件打动你的精品,你会马上找到兴奋的感觉,这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感觉。”在他年轻的面孔下,透露出了与他父亲同样的坚守精神。

目前,大智的陶瓷波鞋慢慢的打开市场。儿子小有成就,何湛泉的脸上流露出一种骄傲而充满幸福感的笑容。他对大智抱有很高的期望。

今天,走上古法制陶道路、继承木柴龙窑技艺的大智,定会在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下走得轻松些。但是他脚下的这条传承之路,仍然会艰难而漫长,新的困难和挑战正在等着他,但愿如他父亲所说,“未来,他一定会青出于蓝。”



❶ 儿子大智愿意回来接班,何湛泉很既开心又感动。未来的大智,一定会青出于蓝。

❷ 何湛泉说,这片全是手作菊花的瓦是他给自己这么多年来坚守古法制陶的奖励,会安装在他的新家里。他在新家做了一个传统的木走廊,装上这些瓦,展示小榄的文化——菊花。

❸ 每一件作品,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何湛泉会常常给大智讲述那些故事,鼓励大智继续坚定传承的信心。

❹ 在摆满何湛泉作品和藏品的书房里,大智认真地听着何湛泉讲述制陶工艺,大智妈妈在一旁整理摆件。一家三口,沉醉于陶艺的世界里,画面是如此地温馨美好。








本图文刊登于《中山画刊》11月刊 - 图片故事栏目
欢迎广大读者翻阅赏析
也欢迎各位身边若有什么好的图文故事
也可向画刊君投稿哦




- END -

本文为画刊原创图片为画刊所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  /  们  /  在  /  这  /  里

长 按 二 维 码  关 注      



Contact us



新浪微博|@中山画刊    微信公众号|zshkweixin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 或者合作意向请和我们联系吧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