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致终于炒掉了500名本不该要的员工丨汽车预言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14 07:03:20


和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相比转型,人们更希望看到观致对内部团队的清晰认知。现在看来,观致转型前的裁员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近日,观致汽车总部传出一条久而未决的消息。从2015年开始就曾传出公司内部将会进行裁员的消息,终于在这一天有了新的尽展。有消息传出观致内部将员工人数从2450名降至1910名。而其中除了80名工程承包商和工人,其中大部分为拿着高薪的非中国籍雇员和高级雇员。


据了解,此次在裁员信息确定后,观致将向新能源车企转型。其实早在2016年7月初,观致汽车就发布了“两栖战略”,其中“一栖”即表示坚持推出新能源产品,并推出全新的GEV平台。


曾经有人戏谑的称观致是中国汽车市场上混的最失败的合资品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观致作为由世界多个知名车型的高管所组成的汽车品牌,在如此财力雄厚内部人员强大的环境下,2016年总销量却仅为24483辆。


或许在外界来看,此次观致的裁员信息,是暴露出观致已经黔驴技穷,难以为继。然而在汽车预言家采访中发现,观致似乎在做一个正确的决定,那就是将曾经用金钱打动的员工剔除,在改革的道路上将人力沟通成本降到最低,将企业长远发展的长远目标作为聚拢人心的新的标准,这远比做任何改革都要重要。


观致究竟哪不行?


2月28日,,同时开始转型新能源战略后。这一消息被外界再次认为是观致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观致的这次战略调整似乎并不是深陷裁员风波之后的乱投医。


早在2016年1月18日,观致汽车就已经正式对外公布了未来新能源战略,而战略内容包括了观致汽车将在2017年前推出第一代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纯电动车,并且将在2020年将新一代全球化新能源平台GEV平台将启动使用。


同时就在前不久观致汽车的四款产品同时入选美国“绿色好设计”(Green GOOD DESIGN) 2017设计大奖的“绿色交通工具”的单。而这个全球范围内评选的活动中却是在数百家企业范围内评选出的7件获奖作品。观致汽车独占四元,一度成为了该奖项成立以来罕见的大赢家。



如果说观致品牌下的车型要说出有什么样硬伤,或许消费者除了能丢出价格偏贵外很难再找到观致汽车其余的痛点。不得不说观致的车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配置的应用都很难发现缺点。


不光产品不存在致命的诟病,背后的资本也不乏亮点,观致除了背靠中国的奇瑞集团外,还有另一家财团的支撑,正式以色列的IC集团。


以色列集团也是背景颇深,如今的色列集团的实际控股方,是名为 Kenon(Kenon Holdings)的上市公司。而Kenon 的实际控制人 则是Idan Ofer,这个 曾经连续做了 IC 集团十多年的主席元首,也正是这家新加坡公司,多年以前就已经在纳斯达克和特拉维夫上市。


其实观致近几年发展疲软的问题不单外界感到困惑,同时也在困惑观致自己。既然产品力不受质疑,背靠的财力也稳定,那么观致为何没能发展起来?


汽车人才“拜金论”害了观致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诸葛亮可能凑在一起能办成的事儿或许还不如一个臭皮匠来的实在。而观致恰恰犯了一个这样的错误。


梳理资料发现,从创立至今观致内部团队的组成人员不但从业经历颇深,个人背景也都算得上出类拔萃,包括设计部门在内的管理层均来自全球23个不同国家的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并且大部分成员都曾经在大众,通用,欧宝,沃尔沃,萨博,福特,宝马等知名汽车企业担任重要职位。像观致汽车的首席设计师何歌特就曾就职大众汽车任高管,同时也曾担任过宝马集团MINI设计团队,慕尼黑MINI的设计总监。


而曾经的亮点如今成为负担,正是观致建立之初聘请的这些“将才”,成为了观致汽车今日尾大不掉的隐患。公司构建初期,观致曾给出巨额薪资聘请管理和设计人员等骨干人员,然而吸引这些人才的除了高薪的诱惑,观致并没有给出一个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所必备的向心力,以至于后期沟通成本逐渐加大,公司内部配合出现更大的问题。


不仅如此,频繁的高层人事变动也让观致极度受挫,从郭谦、石清仁到墨孙时期,再到后来的陈安宁、朱乃军空降,管理层的频繁换血,已然逐渐成为观致品牌发展上最致命的一点。


采访咨询领域人士认为,如今观致企业内部逐渐缺乏凝聚力,这些曾经花重金聘请的“贤士”就很难在一起产生一次巨变。由此,如今的观致才会痛定思痛在公司转型的巨变之际裁撤掉一部分这些非中国籍雇员和高级雇员。


重建渠道 放低姿态


其实除了人员问题,观致的另一处败笔就落在了渠道中。观致曾经的销售主管卫思梵曾经著名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做汽车界的苹果。而著名的一句金句就是:我们只卖给懂我们的人,这样的市场定位已经给观致销量的惨淡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所有合资品牌初入中国负责渠道的都是十分了解中国市场的本地通、活地图。不管是丰田、大众、宝马还是奔驰,如曾林堂、史登科、苏伟铭、段建军、董长征无一例外,然而当时的观致却认为“八国联军”更有战斗力。


由此导致直到2014年8月,观致3上市一年之久,一线城市代表的北京4S店才刚刚营业。而对于中高端品牌较为认可的广东省仅有深圳、惠州、东莞、中山4个城市各有一家经销商。


似乎观致在面临转型前也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两年前,前任观致CEO墨斐在上任时就曾一针见血指出观致的缺点:“这个品牌曾经的定位有严重问题,正因为如此,观致的销量比任何人预期的都低”。


观致汽车前CEO 墨斐


正因如此,在墨斐上任后,观致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经销商网络从75家扩大到150家。


尽管在观致时间不长,但墨斐在离职前对观致的内部问题看得十分透彻:“我觉得我们的外籍员工过多,观致在初期曾高薪聘请大量外国专家,而现在公司将雇佣更多中国员工。”从当下来看,似乎这与如今观致转型所需的裁员不谋而合。


如今,随着裁员计划传出,观致面临转型迫在眉睫,但从开始就直指高端品牌的观致是要怎么走?在汽车预言家来看,整场变革都在充分体现着观致正从无目的的“高端”向更具体、更务实的细分市场跨越。然而新能源市场这一环节同样需要企业从技术、渠道和人员等所有方面都能协同合作,有一份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也成了最终能否检验观致转型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此次观致的转型裁员确认,相信外界更多的声音是“恭喜观致”,毕竟这证明观致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式,那就是把本不该留下的人去掉。


眼下,我们看到的观致正在以巨变来寻求生存。在外界看来,在企业到底要追求销售数量还是追求生存质量的问题上观致选择了后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