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80年前就有铁路,因为这个巨无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1 06:57:55

随着惠州进入高铁时代,市民选择轨道交通出行更方便。可是,也许多数人并不知道,80年前,平潭就有了一条当时惠州最早的铁路。而这条铁路的兴建,与当时位于平潭的惠州最早的糖厂——— 军垦惠阳糖厂,有着直接的关系。


(1935年时的军垦惠阳糖厂全景)


军垦惠阳糖厂创建于1933年春,1934年1月建成投产。然而,这座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糖厂,却遭遇昙花一现的命运。1938年10月,,遭受日机轰炸的糖厂几乎摧毁殆尽,铁路也因此停运废弃。


如今,平潭已难寻糖厂曾经的痕迹,且当地人对这座昔日糖厂的记忆也早已模糊。东时记者通过翻寻历史文献中的文字记载和珍贵老照片,试图还原当时“军垦惠阳糖厂”的盛况。


广东第一军垦区选址惠阳


时间回到80年前。在不少民国时期的史料与报刊中,曾出现“惠州糖厂”“惠阳糖厂”“惠阳平潭糖厂”“军垦惠阳糖厂”等名称,这都是指建于1934年的军垦惠阳糖厂。


据史料记载,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厉行军垦政策,在全省划分若干军垦区,而最先创建的第一军垦区就位于惠阳。时任粤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军垦处长、惠东人翁式亮根据陈济棠的施政计划,主持兴建军垦惠阳糖厂。


(军垦处代表、粤海关总监察长与糖厂负责人合影。)


民国时期的糖业专家周大瑶在1937年编著的《糖业月刊》中,专门对该糖厂生产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他在《民国广东惠阳糖厂概况》一文介绍,糖厂位于惠阳县(注:时称)东约30里之平潭墟,位于东江支流北岸,占地约200余亩(注:约2万平方米)。该糖厂前期隶属广东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部军垦处,“全部产业,包括厂房、机器、铁路、农场在内,约值国币200余万元”。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军垦惠阳糖厂的兴建与上世纪30年代广东兴起的工业化运动背景不无关系。1932年,已牢牢掌握了广东军政与经济大权的陈济棠抛出 《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后来,当时的农业经济专家、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冯锐对“三年施政计划”做了重要修正,起草了《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这是一个在糖业经济领域牵涉到工业加工、甘蔗栽培、商业流通、金融、政府作用的庞大计划,目的是将广东建成一个糖业大省,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根据广东文史资料记载:上世纪30年代,广东已经具备了工业支持农业的基础。在广东省政府的省营工业中,精糖加工堪称“以财政收入为第一者”。陈济棠通过各种手段筹集了机器糖业发展所需要的庞大资金,兴建了多家机器糖厂。从1933年到1936年,广东共兴建了市头、新造、惠阳、顺德、揭阳、东莞6间糖厂。


口味堪与洋糖媲美


民国杂志 《关声》1935年刊登记者黎炳华报道《惠州糖厂视察记》记录:“据云该厂机件系购自美国……聘请有外国技师数人,其余悉为华人,每日产糖约100吨,出品优良,堪与洋糖比美,惟皆运沪销售。”


(糖厂的制糖部,每天可产糖100吨。)


这一说法获得当时上海 《申报》证实。《申报》1935年6月6日 《大批粤省产品运沪》报道:“广东运沪食糖,前后计有二十八批,昨又运到二千九百包,全数已由新华公司承买。按该糖系粤省惠州糖厂所产,与荷兰糖滋味无异,本市各糖商均愿销售。”可见产自惠州的食糖获得上海销售商认可,全国闻名。


据黎献仁考察记述,平潭糖厂日榨蔗量高达1000吨,比同时期兴建的番禺新造糖厂多一倍。可见当时平潭糖厂的生产规模不小,可说是当时广东产量较大的糖厂之一。更为难得的是,平潭糖厂的制糖装备预留了日后发展的空间,随时可将榨糖量增至1500至2000吨。


但是,糖厂的生产亦非一帆风顺。据记载,糖厂开办两年以来,,内部人员更迭,管理未尽完善,产品质量受损。1936年9月,糖厂遂改至第四路军总司令部管辖。为了让糖厂更好发展,第四路军司令部采取招商承办方式,与当时的建源公司订约,全权委托代办。建源公司由印尼爪哇华侨糖业巨商所创立,有75年历史,在南洋最负声望,有5个规模极大的糖厂。1936年10月,建源公司接手糖厂。当时,全厂职员90余人,警卫60余人,杂役20余人,农场长工120余人,厂内工人200余人,薪资及经常费用每月约2万元,产量得以保证如初。


(1936年军垦惠阳糖厂蔗农收蔗的情形。)


糖厂自筑铁路运蔗糖


据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糖厂为解决甘蔗运输问题,在厂房兴建的同时也建造了平潭至梁化、平山的窄轨铁路。惠阳平潭糖厂建成投产,铁路亦同期投入使用。


据记载,糖厂原料与产品,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运输——— 公路、铁路和水路。当时的惠平公路经过糖厂以及部分蔗区,可以利用运输材料。


厂自筑铁路约29公里,其中由糖厂至平山一段最长,约20公里。还有两条支线,一条通糖厂的第一农场,一条过蔗区内,沿路共有蔗站18处,为农民交蔗地点。备有车头3辆,车身200辆,每辆可容三四吨,供运蔗之用。糖厂在平山码头,还有一副起重机,为起卸由河道运来甘蔗。水道运输工作由蔗农自理,运费按路程之远近,由厂方酌给之。据记载,当时糖厂火车运量占总运输量30%,河运占50%,汽车占20%。


(1936年军墾惠陽糖厂之蔗區犂车)


可惜好景不长,1938年10月,。同一个月,,几乎被摧毁殆尽,抢救出来的残存设备亦已拆迁,成为日后新中国兴建糖厂“旧器新用”。1952年新建的广州沙湾紫坭糖厂,有一部分就是从平潭糖厂拆下运回的旧设备;而1957年兴建的惠州糖厂,也有部分从平潭糖厂拆迁的旧设备。


2009年惠东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位于惠东县梁化镇黎光村的雷公岭铁路桥遗址被发现,军垦惠阳糖厂这段湮没已久的历史又勾起人们的回忆。上世纪30年代是民国时期惠州难得一遇的工业发展黄金时期,平潭糖厂引进美国机械和外国技师,并配套发展铁路运输,虽然是昙花一现,但也应载入惠州近代工业发展史并占据重要一席。


向蔗农提供良种鼓励成立合作社


既有糖厂,周围肯定有制糖原料——— 甘蔗。据《民国广东惠阳糖厂概况》介绍,糖厂自己开发了4个种植甘蔗的农场,种蔗9000余亩,其中改植良蔗约6500余亩。农场使用双魿机、掘沟机、新式喷雾器等先进机械用具,还建起了天气观测所和蔗虫研究室。


(糖厂工人在榨蔗,糖厂每天榨蔗高达1000吨。)


然而,平潭糖厂在当时备受赞誉的,是糖厂以贷款方式向蔗农提供良种蔗和化肥,两者之间建立起的稳定供应关系。据介绍,糖厂开发的农场自供甘蔗仅为原料一小部分,其余均购自农民,购买方法是“耕种后陆续贷款给农民”。当时,糖厂蔗农有7000户左右,7至10户为一联保,推选出一位保首,制订具体的联保措施,作为糖厂借贷的保障。而10个联保又公推一名干事,代表蔗农办理借款、交蔗等事宜。蔗农向糖厂的借款分作三期:两次为现金,一次为肥料。借款在收蔗后蔗款内扣清,月息八厘。


糖厂还鼓励蔗农成立合作社。只要蔗农在7人以上,蔗田达百亩以上,愿种植改良蔗,可以自行组织合作社,向糖厂借款。其贷款数目及手续,与蔗农相同。当时,蔗农成立的合作社有5个,合作社主要种植改良蔗,“生长甚佳”。在惠阳平潭糖厂附近,农民贷款植蔗达15200亩,合作社贷款植蔗1260亩。


当时,广东蔗农要自己生产蔗糖,再挑去圩市出卖,或者将产品卖给糖户、糖栈,流通环节多,除了受到多渠道的盘剥,还加重了交易成本。糖厂在局部地区实行农业贷款,不但降低了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门槛,还打破了普遍存在于民间的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农民向糖厂出卖甘蔗,而不用自己榨糖向糖商出卖产品。

 

据史料记载,惠阳平潭糖厂附近的蔗区“平潭马安一带,及平山梁化等地一带,均受糖厂贷款之益。农民所种之蔗,全部照约定价格卖与糖厂”,当地的高利贷和旧的产品购销体制“在平潭、马安一带,已不复存在矣”。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