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最好的时光留给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4-18 09:10:56

 

 

什么都不教”的学校

 

2016年,在三年一度的全球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加拿大的三项成绩是阅读第二,科学第七,数学第十。然而,加拿大小学、初中几乎没有课本,学生每天拿着午餐去学校,一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各种假日频繁。学生真正的在校时间只有中国学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时间中还有很多貌似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说加拿大是孩子的天堂丝毫不为过。


在校园之外,几乎所有的课外班都是玩。英文补习大概只有个别的华裔和韩裔参加,数学班的情形也差不多。与“门可罗雀”的学习类补习班相反,各种运动班虽遍地开花,却都十分紧俏,报名晚了就没有位置。游泳、滑冰、冰球、冰壶球在政府管理的游泳池、滑冰场中常年开班,足球、棒球、篮球、橄榄球、曲棍球、羽毛球、滑雪在各城市都有一两个公益性的民间俱乐部。而骑马、击剑、排球、网球、摔跤、高尔夫、跆拳道、射箭等这些不是“人人参加”的运动,也都有相应的俱乐部或课外班。


中国的情况则几乎相反,学校、老师、家长们都极度重视知识学习。学生十年寒窗,主要任务是学会标准答案、考试取得高分、顺利取得文凭。其他所有与此无关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课堂综合互动,甚至穿衣打扮的时间,都被要求无限制地压缩到最小。


培育目标是有个好工作、有份好收入,其他的都是浮云。家长们也趋之若鹜。更有甚者,社会上还一定程度地存在不良的教育风气,如传达给学生们的信息(培养出来的品质)是接受固定答案(没有思考能力)、两耳不闻窗外事(冷漠)、只要学习好即可(唯我独尊)、不要和没有英语名字和上不起补习班的同学交往(自私、实用主义)等等。



“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理念看似颇受认同,但师长们用杂乱、不美、势利的灵魂,又能唤醒怎样的灵魂呢?
    加拿大的教育理念和中国的差异很大,教学方法也很不同,以作者的观察,更侧重于基本素质教育和“授之以渔”。

 

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上台讲话

 

加拿大的教育支持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完善,重视德育和对公民基本素养的培养。这些和知识、能力、文学美学修养、体育锻炼等都没有关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要求。


上学伊始,孩子们就有上台讲话的机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等。老师特别强调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话,不要家长协助修改。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们都能很冷静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作者的孩子七岁时,妈妈有一次发脾气,认为他说得不对,对他横加指责。孩子对家长的怒吼肯定觉得害怕,但他仍然用颤抖的声音说:“请你先别发火,请先让我把话说完,你再判断我说得对不对。”孩子对自己的权益也很能据理力争,不是依靠撒娇耍赖,而是和成人平等地对话、商量。如果认为大人说得有道理,他会认真遵从。


不仅思想观念方面有独立的见解,平时买东西、报课外班、外出参加活动等等,孩子都有自己的观点。家长可以说服他,但是不能强制。学生们的个体权利意识已经建立。


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后,才能更好地尊重别人的自我。加拿大的孩子都很大方、友善,乐于分享,懂得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


加拿大的父母和孩子可以说亲密、又不紧密——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呵护、陪伴,非常耐心,舍得花时间;而一旦孩子成年后,迅速开始独立生活,不依赖父母,许多父母甚至连大学费用都不提供。这种较为理想的亲子关系,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成果。

 

 

密集频繁的“project”

 

加拿大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特性、团队精神等。


在高科技、全球化的时代中,这些特质无疑有利于未来从事的工作、事业的发展。加拿大学校的教育对这些特质的培养功不可没。比如学校不要求千篇一律背诵答案、不允许家长帮助完成作业、不依赖家长检查作业。课本甚少出现,作业都是做综合项目性训练,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不多。即使要背诵,也是通过一些活动、游戏等。启发、鼓励式教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较高的成长空间。在现今国内中考、高考巨大的压力下,中国家长如果可能,尽量给孩子些空间会更好。孩子不一定要做出什么发明、设计,但是让他们保有自由的心灵,也算是一份福气。



从刚入学开始,老师布置了作业,就要求孩子独立完成,不许家长帮助。三年级后,开始以小组为单位做“project”,也是大家集思广益、各自出点子,然后分工合作。作业没有标准答案,鼓励新奇的答案。孩子们从小就学会勇于思考、敢于创新,争取与众不同,同时也学会接纳别人的不同。


孩子的班里墙上贴着“和平解决争议的方法”:“尊重不同意的权利;表达你真实的想法;分享共同目标和兴趣;对不同视角的观点张开怀抱;仔细倾听所有的提议;确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思考可能的后果;设想几个后备方案;提供合理的妥协方案;公平、公正地协商,达成合作协议。”这些品行的养成无疑利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公平。

 

 

“晒”读书乐此不疲

 

阅读,在加拿大是一项基本能力、爱好和素养。如同礼貌、爱心、公益心、对家庭的关注一样,如果说“晒”,加拿大人向朋友“晒”的是这些方面。在此只列举人们对阅读的重视。


加拿大整个社会都充盈着鼓励孩子读书的气氛。图书馆有舒适的儿童阅览区,有大量的可供借阅的书。图书馆没有的书,读者可以申请让图书馆购买。学校的图书馆内容也很丰富,还有各种各样鼓励孩子们读书的手段。



比如有的学校会放很多毛绒玩具,孩子们去读书时,可以抱着玩具读。小学的教室里有老师自己准备的图书角。这些书都是老师自行购买或学生捐助的,老师代课的时间越长,书本数量会越多。学生们在完成课堂要求、有空余时间时,都会去图书角找本书自己读。老师们花费心思,想了很多鼓励孩子们阅读的促进手段。低年级时,每周有一天早晨邀请家长去班里和孩子一起读书30分钟。放学或周末,很多家庭都会带孩子去图书馆消磨时间,帮助孩子借书、买书,家长陪孩子一起读书。


学校的语文课是以阅读为主要教学方式。语文课没有课本,老师通过读小说来提高孩子们的词汇量、语法水平,增强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老师会选定几本书课堂集体阅读,学生自由阅读时就更没有限制了。单词学习主要靠学生自己查阅,语法比较容易,很多是潜移默化地学习,不像我们在国内学习中文去做大量的练习题。阅读时也会讨论,却绝对没有标准答案,不用去归纳、背诵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分析完全是各抒己见。写作训练也同样没有模板。有时老师会规定写多少单词或者写几页,改错时会改拼读、语法错误,但绝对不会让学生按照什么模板、定式去写,更不会有老师希望的中心思想需要去靠拢。



总之,在多种方式的促动下,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读书的习惯和爱好,因此总能在街头路边见到读书的成年人。

 

 

雷打不动的每日户外时间

加拿大教育界非常重视孩子的运动和健康。体育课看重的不是各项体育活动的考核指标(如要求几分钟内跑完八百米算达标),而是“每日体育活动”(DPA)。BC省教育厅的网站上明文规定,义务教育期间,学生每天身体活动不得低于60分钟。其中,学前班到七年级学生,每天不得少于30分钟的体育活动;八至九年级,每天最少30分钟或每周150分钟的体育活动;十至十二年级,每周要保证150分钟的体育活动。除非天气特别恶劣,否则小学生们每天都会被“强制”要求在户外待够60分钟,包括课间和午饭前的零食时间。学校旁边一般都是社区公园,有大片的草场供孩子们游戏,学校又有各种球类供孩子使用,完全能满足孩子撒欢的要求。



体育活动注重对体能、勇气、毅力的培养。公园中的儿童器械种类繁多,一些看起来颇有“玩耍的难度”,需要一定的体能和勇气。有的学校为了鼓励学生长跑,给孩子们制作了长跑项链——每当学生们跑够一定数量的距离后,就发一个不同颜色的塑料的小脚丫项链坠。学期结束时,学生们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全部颜色的小脚丫。孩子很珍视这条项链,认为是荣誉的象征。


相比于国内下雨天都不让孩子外出以免淋雨的小心谨慎,这边的孩子真是散养、放养。以足球活动来说,训练一般是在户外。这边的秋冬是雨季,晚上颇为寒凉,还总是下雨。可是训练很少会因为天气恶劣而取消,除非是气温太低、球场地面结霜,担心队员奔跑滑倒。比赛时,孩子们就穿着球衣在雨里跑,最多里面会穿一件比较防水的内衣,但脑袋和腿就没法被“保护”了。教练、裁判一般穿防水外衣,家长们打着伞在球场边加油。孩子们下场休息时还不喜欢站在家长的伞下,往往要和场上的队员保持一致地留在雨中。第一次看着一个个湿淋淋的小脑袋时,作者不由得感叹:风雨中长大的孩子还会怕什么呢?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什么也不教”的学校,却能培养出人才,乃至天才,个中缘由,就显而易见了。加拿大教育那些看起来和知识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培育,其实非常重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王子》中写到,“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加拿大教育就是这样做的,在文化习俗、社会氛围、教育制度的有力支持下,寓教于乐被真正地执行着。孩子们在玩耍中培养智商、情商,学会与人友善交往,养成勇敢、坚韧、顽强的品质,形成团队精神,真正长大成人。


签名本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购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