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医药如何讲好世界语:一捧青蒿,一脉罗浮和一位“仙人”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8-23 07:35:57


9月6日中午,当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做完题为《本草基因组学》的报告,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随之宣告闭幕。


大会告一段落,但对惠州的影响才刚刚开始。笔者认为,这种影响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解读:更加丰富而明晰的城市形象、更加开放而多元的思想碰撞、更加从容而深沉的文化自信。



惠州是一座怎样的城?山水丽城、工业新城、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宜居文明城市——这些惠州已有的称谓均可以概括惠州城市形象的一个侧面。但在笔者看来,这些称谓或者失之简略,或失之宽泛,缺乏将惠州与类似城市区别开来的明晰性。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由于活动规格之高,讨论内容之独特,以及与惠州本地的深厚联系,成为惠州再次丰富自身形象,并将之“推送”到更大舞台的难得契机。


从屠呦呦由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得启示,并获得诺奖以来,葛洪炼丹著书的罗浮山就热度渐增。直到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群英毕至,罗浮山获得举世瞩目的关注。根据南方报业客户端“南方+”数据显示,在国内举行的大型活动中,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获得了仅次于G20峰会的关注热度。


借助大型活动进行城市形象营销,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动作”。但由于种种因素,效果天差地别。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借助3000多年发展史和国家兴旺发展的背景,展现了北京乃至中国的新形象,可谓近年来难得的成功典范,而其他一些城市举办类似大型活动,效果往往差于预期。笔者以为,在资金、设施等因素之外,此类活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城市禀赋与活动宗旨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


中医与其他医学一样,源自解除病痛的群众需求,同时又有着追求人本身、人与自然协调共处,以及在此基础上人的寿命自然延长的追求。而这,正与惠州原本山俊水清、绿色宜居、民风淳朴的特点相一致。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不仅符合上述二者特点并将之有效对接,更从整体上提升了惠州城市形象的丰富性:自然生态的宜居特点与人文气质的养生文化,在中医特别是岭南中医的润泽下,彼此交融,化为惠州城市由内而外的新形象。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罗浮山与葛洪,将原本养生、生态等概念具象为一捧青蒿,一脉罗浮和一位“仙人”,并通过中医药技术的推广、使用,与当下生活发生着密切关联。



作为专业性的活动,思想上的碰撞不可或缺,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并未让人失望。


同样是诺奖得主,克雷格·梅洛从一个幼虫胚胎看到生命的奥秘和世界的复杂性。马丁·沙尔菲以自己的视角破除对科学的迷思:很多科学发现都是意外发生。阿龙·切哈诺沃看到了不那么令人鼓舞的现实,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从而让他产生推动“精准医疗”的冲动:让药物治疗更加精准,把不确定的范围缩小。


这些与传统中医理论异质、异源的观点相互碰撞,对中医带来的推动和影响是巨大而持续的。正如笔者此前走访多位国医大师、中医名家和中医领域研究者所了解到的,接受科学的帮助和“挑战”,不仅不排斥科学对中医的作用,反而要利用科学验证中医诊疗效果,利用科学发展、延展中医精粹,已经逐渐成为业内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同属生物医学领域的专家,展开对话和交流,就是值得做也必须做的重要活动。


笔者在参加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时注意到,很多宾馆房间里都放置了一个资料包,里面不仅有此次大会的日程安排,还有一本厚厚的以往两届大会相关报告的内容汇编。可以想见,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报告汇编,理应比此前两届报告在思路的开放性、参与的多元性、探讨的专业性上有着进一步的提升。


中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学科,几千年诊疗经历积累的经验,化为经典医书上的三两句提醒。从此次大会看,中医的讯息积累不是停止了,而是面临着爆炸式增长。无论是探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用黄连提取物治疗2型糖尿病,还是根据中医“扶正祛邪”理论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都证明了中医在科学的助力下,正在重新焕发新的生机。


作为岭南医药的重要发源地,罗浮山的中医药未来也将在更多高价值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中,获得更多发展可能。或许,这正是惠州不辜负葛洪为代表的中医药传承的最好方式。



“葛洪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9月4日下午,葛洪博物馆正式开馆的现场,20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一边好奇地参观展品,一边由衷地为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点赞”。


他并非唯一对中医文化深感兴趣的诺奖获得者。实际上,几乎每位与会专家都对中医药的效果及其文化表示认同。比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就认为,中药不仅在治愈疾病方面,也在整体保障人们的健康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克雷格·梅洛对葛洪的另一番话:“葛洪是中国的中医大师,他实际上是一个科学家,他在那个年代处在科技的前沿。如果处在现在的时代,他可能会用很多基因技术来做更多的科学研究。”他更表示,之前在图书馆看到很多关于葛洪的故事,了解到他是以非常谦卑的态度看待整个自然。


谦卑,似乎往往被理解为与自信相对。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如中国画将人物融入山水之间,面对自然的谦卑,正是源自于中国哲学对生命、自然的深入思考,源自于独特的哲学体悟,而这给了我们与任何其他文化平等交往的自信。


参加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的嘉宾,除了获得往届大会报告汇编的资料之外,还会得到一份惠州本地的罗浮山百草油。除了商业因素之外,这一细节也提示着此次大会与举办地的深刻关联——百草油的背后,是传承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是崇尚自然的传统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药文化正随着中医药诊疗的拓展,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同。在台上演讲着最新最顶尖的研究成果,背包里带着百草油,面对的是国医大师和中医学者,多方对话而协调有序,这都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医文化的自信,体现着中医文化的从容。这份从容,来自于我们先人千年的积淀,给了我们面对其他文化的自信,给了我们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深厚基础。


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落下帷幕,不仅每一位与会者都对中医科学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在罗浮山,在惠州,在广东,在中国,中医文化的底蕴也更加深厚了一分。如本次大会主题所说,要“弘扬青蒿素精神,传承创新中医药,共促人类健康”。笔者相信,也只有足够从容而深沉的文化自信,才能把“共促人类健康”这一世界级的重任担在肩上。


撰文: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王彪

编辑:谢志清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