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样子//百年惠州东新桥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01 09:45:35

《老样子》开篇语:


人都有怀旧情结,尤其是事物的前后对比,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它的发展脉络。以前因条件限制要找到合适的新旧对比照片不容易,信息时代的便利,使历史变得更透明了,包括谷歌地球的运用,使地貌都可以分成若干个阶段让你看个透。于是,我就动了收集整理一些对比图文的念头,冠以《老样子》栏目,放在“老记石敢当”微信公众号里,供同好者辨赏,尤其是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并提供你所喜欢的前后对比赏析照片及文字到这个平台里。

    微信号:qzy36924624,邮箱:36924624@qq.com。


百年惠州东新桥


惠州东新桥是惠州古城的地标,而且岁月越久远,它的地标意义越大。那么它是哪年开始建的呢?以前的样子是怎样的呢?最近,我看到一本新出版的反映100余年惠州历史发展的大型图册《惠州近代历史图录》,书中就有数张东新桥的老照片。

    

古时惠州府、县两城(即现在的桥东、桥西)隔西枝江相望,两城之间靠一座浮桥连接起,这便是古东新桥。

    

据记载,宋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资助邓守安道士重修成木船架板的铁索浮桥。也就是说,1938年之前东新桥的形态,就是用若干只船以铁链串起横江而过,两头固定在江之两岸,上铺木板,行人行走其上。浮桥中部用一活动的吊板,留开一个闸口,每天定时把吊板吊起开闸让过往船只通过。浮桥随江面水位升降。苏轼寓惠有诗:“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形象地展现出雨后江上浮桥的奇观。

    

目前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档案中的这张东新浮桥照片(图1),拍于100多年前,这恐怕是东新桥最早的照片了,可以看到这是站在当时的归善县城门楼上拍的,对面是惠州古城大东门门楼,大东门右侧是文笔塔,塔后是府学宫,塔前则是上下米街及码头,这正是惠州古城最热闹的东江及西枝江流域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苏东坡刚到惠州时从这上岸,并在合江楼住了一年又1个多月,写下了《寓居合江楼》、“歌呼杂闾巷,鼓角鸣枕席”的诗句,描述这里街市码头的喧闹情景。目前文笔塔及府学宫仍存,但大东门已经拆。



1938年2月改筑成钢筋混凝土梁桥,长125米,宽9米。



同年12月即被日寇炸断(图2)。



稍后,当地民众以竹木搭架便桥通行(图3)。

    

1943年修复,1951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9孔双曲桥,长125米,宽11.6米,比较高,普通船舶可以在桥下通过。1973年加固扩宽桥面后再没大规模维修过。



进入新世纪后,该桥因年代日久,引桥桥墩局部已开裂,露出了部分钢筋,桥的上部结构也有部分钢筋露出。再加上原设计承重能力及通车能力都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2003年有关部门设计出了第一种拆除重建方案,即为了纪念东新桥在惠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文物遗迹,不拆东新桥改作人行桥,而在其下游数十米处新建一条“合江桥”,既可在东江和西枝江交汇处起到沟通桥东和桥西两段滨江路的作用,又借历史上原有的合江楼的含意作桥名,更有两条相距仅几十米远的桥相合之意,相关施工设计图都冠以了“合江桥”名。


但是,最终因此设计两桥距离太近,建成后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交通“瓶颈”,保留旧桥建新桥没有太大的价值,且东新桥之名蕴含历史意义,以后叫“合江桥”反而是毁了历史,故2004年惠州市政府正式决定将东新桥拆除在原址重建。2005年拆除(图4),2006年12月新的东新桥落成通车。拆建东新桥时,市民们在老桥下的工地捡到大量古钱币等,成为一时佳话。



在拆建东新桥的同时,原来位于东新桥头桥西一侧的合江楼也一并迁至桥东原一号码头处重建。原合江楼边还有一座文笔塔,目前仍保留在原地。(图6)


版权说明:图1-4,均翻拍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图5为自拍,图6合江楼和东新桥夜景,梁维春摄

版权、报料、合作联系微信号:qzy36924624


“老记石敢当”此前的报道100年前的惠州府风物景貌是怎样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