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莞邑“第一学府”藏身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6-24 13:06:00

    

    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我们莞邑大地上也曾涌现了大批爱国志士。卢彭铿就是其中的一位,曾任东莞中学校长。他用实际行动,树立了坚定的信念:爱国的主要方式,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那个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时期,激发了一代爱国志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伟大抱负,可歌可泣!


    那是1944年1月的凌晨,时任东莞中学校长的卢彭铿带着几名弟兄同事,冒着生死危险,要在风声鹤唳的抗日战火中,把东莞县临时联合中学,从常平迁移到谢岗黎村的罗氏宗祠,让邑中青年继续完成学业,救国于危亡。虽然常平与谢岗距离不远,,要躲过日寇的耳目,取道桥头,辗转到达谢岗黎村,不仅需要勇气,而且需要胆识。


    就在卢彭铿快要到达黎村时,随行的另一同事突然把他拉住,劝说道:,常平敌骑常至,四面楚歌。倒不如一劳永逸,把莞中迁往河源,以求长治久安。”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退却这个词!卢彭铿没有接纳爱校人士的建议,而是坚持要让莞中落脚东莞谢岗黎村,开班办学。就这样,东莞县临时联合中学开始了一段藏身于罗氏祠堂的短暂岁月。
    卢彭铿校长此举的人生价值,并不是用时间来估量,而是要用深度去衡量的!


    卢彭铿校长在狂风暴雨惊雷下,让莞邑大地吐气扬眉。
    那个非常时期,卢校长胸怀东莞教育,放眼无限未来,为莞中开设了高中三个班,初中六个班,学生最多时有382人,后与东莞县立石龙中学合办,改名为东莞县立联合中学。


    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座丰碑。1944年6月,教师邓荫根在教学时积劳成病,于贫苦交加中病逝。卢彭铿校长和全体同仁,在莞中请恤公函中这样评价:“以孱弱之体,艰苦相随,不为利诱,耿介之操,诚有足多。”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深入卢校长的灵魂,期间培养的学生李云祥,后参加东江纵队青年培训班,在赴朝鲜战场时英勇就义;学生胡守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在1984年成为中山大学副校长。


    1944年12月,,黎村已是瓮中之鳖。卢彭铿为求师生们安全,决定停止办学,疏散学生各自回家。


    位卑未敢忘忧国,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卢彭铿才返回到苦别多年之久的莞中母校。他后来回忆,当年决意要把莞中迁往黎村新群小学,是考虑到东莞的学府,应该教育服务本地青年,假如迁往遥远的外地他乡,东莞学生不能追随,而且可能被敌人所利用,那就失去了莞中办学的意义了。


    每当谈到卢彭铿校长,至今还健在的黎村老人都会说:卢校长和莞中师生在黎村留下了珍贵记忆。可以说,当年的罗氏宗祠,就是东莞教育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卢彭铿坚持为民办学信念的终极“底牌”。真正影响到后辈们的不是他的言语,而是他的人格魅力。


    今天的东莞中学,已经成为莞邑“第一学府”,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了大批栋梁之才,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校普通高中。


    卢彭铿校长用实际行动为莞邑大地燃起了一把生命的火炬,点燃了多少青春,催发了多少征帆!东莞一代代学子不会遗忘谁在危难时力挽狂澜;不会遗忘谁在乱世里指引方向;不会遗忘谁用生命构建知识的殿堂…… 


    回首历史,罗氏宗祠“变身”当时的东莞中学虽然只有短短的12个月,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处立锥之地却是教师学子藏修自强的避风港,为日后莞中“振兴教育、强国兴邦”提供了续航补给,传递了文明的火炬。


    自古民风淳朴的谢岗黎村,当时无论钱粮住所都对莞中师生鼎力相助,视民如伤,不义帝秦,一时传为佳话,也为后人树立了“扶危救困、宅心忠厚”的良好家风。


   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
   它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
   让我们铭记这些弥足珍贵的,逐渐远去的故事……
   当祖国需要我们时,让我们一起秉承卢彭铿校长的爱国理念: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作者简介:韩芳,笔名寒香,女,汉族,教师,作家。
新疆师范大学古典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多次被评为中国教育报刊社优秀组织者。著作有小说集《我在天涯为你歌唱》;散文集《我在村头等你回来》。

(银瓶文艺投稿要求:个人散文,杂文,小说(短篇),现代诗歌,附上简介(简单介绍)及照片,文责自负;投稿邮箱:277050377@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