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叫板旧金山湾区,突破口在哪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2-05 07:19:49

(深圳湾大桥)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整个珠三角都亢奋了,地产圈当然也亢奋了。整个深圳,都在比广州更加积极狂热的刷屏点赞。


也许,对于一个普通群众来说,冷静的看待大湾区,会很有必要。


昨天下午,在新浪乐居参加“圳圳有辞”的节目,我整体的看法是:粤港澳湾区的前景是很值得期待的,但是道路也将是漫长的。并不是说一个概念一提出来,粤港澳就立马超过了纽约、东京、旧金山三大湾区城市群,傲立于世界之巅了。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格局)


首先的一个判断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终极的提法,能够更好的解决好广深港长期三足鼎立的明争暗斗,有利于在一体化的视野下建立城市共同体。


回首过去几年的时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以深圳为基点,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有关深圳的定位是一个逐步扩大逐步升级的过程,超级城市——深莞惠都市圈——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


最开始的时候,在2016年深圳发布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时候,深圳对自己的定位是“超级城市”,超级城市的意思是,人口会在1000-2000万,辐射力会遍及附近城市,并且会对标知名的国际大都市。这个我当时的理解是,深圳已经放弃了直辖扩容的努力,现在看来貌似是靠谱的。

 

随后没多久,伴随着东进战略,深圳开始比较着力的推动深莞惠三地融合了,谋求深莞惠都市圈以及“3+2经济圈”(深莞惠——河源汕尾)的建立。这个基础上,一系列交通规划的安排出现了,和东莞的五条地铁线连接,和惠州的地铁14号线也提早开建。产业转移也出现了,当时媒体热炒的1.5万家企业外迁。


等到马兴瑞升任广东省长之后,也就是前不久,连续开了几个会,提出要把珠三角建设成世界级城市群,这个城市群是指珠三角9市(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横跨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三个小型都市圈。而其中的抓手就是发挥好深圳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话音刚落,到了现在的国家上,变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珠三角9市的基础上再加上港澳两城。对标世界上最牛逼的湾区都会区——纽约湾、东京湾、旧金山湾。

 

对这样的定位变迁,我的理解是:国家希望能够在更广泛的视野下,去定位一个城市群。可以这么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其实是原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升级版。这是一个比较终极的提法,很好的实现了广深港“三城同框”,放到一个统一的语境下去定位,去规划。我们知道,大珠三角和长三角、京津冀不同,首要就在于这里有三个互不相让的城市,彼此之间长期的明争暗斗,比如典型的案例是港珠澳大桥的双Y变单Y。支柱产业上也各搞各的,比如深圳也要做金融中心。天天玩兄弟打架,非常不利于一个大的都市群的竞争力的增强。


这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第一次将广深港三个距离在不到200公里的超级城市囊括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概念中,不再各自为政彼此争拗,而是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协同,这将会让广深港三地在大的范围里角色地位发生变化。最终9+2城市形成一个拳头,打出去,描画一个比原来马兴瑞设想中还要更有格局的世界级城市群

 

其次第二个判断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三地的城市地位和功能会发生变化,真正的得益者是深圳,更是香港难得的机遇。

 

和国际上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圈相比,包含11个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还没有成型,就已经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了。截至2015年末,这个大湾区的人口是6765万(也有说是超过8500万),面积是5.65万平方公里,GDP大约是1.3万亿美金。按照现在的人口增长速度,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亿的大都市圈。但它的面积并不大,在全球八九个大都市圈中,这个规模只是比旧金山湾区、东京都市圈大。


(数据来源:深圳壹地产)


这个湾区一旦铺开建设,三地功能和地位就会发生变化,而围绕着三城功能和地位的调整和协同,将是大湾区最为重要的工作。这里面,我认为实际上最得益的是两个城市,深圳、香港。这从广深港三地官民两界的讨论热度就能看出来,深圳集体亢奋,香港也很亢奋,广州一般亢奋。


深圳最得益,原因在于,这对深圳事实上将是一次赋权。我们知道,之前,马兴瑞特地开了深圳的专项会议,特地提出,要让深圳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也要给深圳更多的权力。这个表态实质说明了一个问题:深圳有劲没处使。2016年深圳GDP19300亿,只比广州略少440亿,我算了一下,深圳2017年会超过广州,迟至2019年会超过香港——按年增8.9%计,届时深圳GDP有望达到25000亿。

 

但是,深圳的四个难以为继自己无力解决,如果要释放深圳这个全国活力最强结构最好的城市的巨大的经济能量,必须扩大它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话语权。所以,无论是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实质都会导向一个结果:深圳在整个大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地位会得到事实上的大幅提升!所以,在这个规划一出来,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就发出倡议:港珠澳大桥从单Y再变回双Y!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呼吁。



仅次于深圳的得益者是香港,港媒报道,,提醒香港不要再乱搞了,马上就要被深圳超过了,要好好发展经济啊。我们都知道,香港这些年逊色了,陷于无休止的政争,而经济裹足不前。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前段时间发表了一个演讲,说香港现在的年轻人有三不上:不能上楼(买不起房)、不能上流(进入不了上流圈层)、不能上位(难以获得升迁),所以他们只能上街。我个人的理解,香港之所以深陷今天的尴尬,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快速崛起的珠三角大地没有更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两地之间虽然路桥畅通,但是实质上壁垒横生。尤其是香港这些年引进人才力度欠佳,根本无法形成很好的知识竞争,想要城市有活力那是一句空话。


这次,把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理解为香港百年一遇的机会香港浸会大学前校长陈新滋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可说是百年一遇的机会……对香港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香港应要珍惜这个机会指香港虽然在经济增速上不行,但是在金融、法治、教育、医疗等现代专业服务业上,还是有绝对的优势。因此,能不能利用好这次大湾区的东风,打个翻身仗,就在此一举。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也是这样的看法,他的原话。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等于欧洲一个中型或者大型国家的规模,香港和广东一直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合作的效果非常好,所以我们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梁振英认为,香港应该珍惜机遇,特别是近年深圳的经济总量快要赶上和超过香港,而香港社会泛政治化,阻碍经济发展,值得社会思考。


再次的第三个判断,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叫板国际上最好的大都市圈,突破口就在深港两地能不能真正的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并不是第一次提,在2014年甚至更早的时候,深圳就在提出构建湾区经济圈了。这次在这个口号喊出来之后,很多人也开始对比深圳到底和哪个大都市圈很像,最后大家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的面积大约是6408平方公里,和上海基本相当,包含三个大城市——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全球闻名的硅谷和斯坦福大学都在这里,但人口只有700多万,和香港人口差不多。2015年这里的GDP大约是7855亿美金,不及现在的粤港澳。在此之前,深圳一直和旧金山湾区对标,因为很像。在去年10月,旧金山湾区委员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姆·旺德曼还来深圳访问过。


(旧金山湾区范围,硅谷就在帕罗奥图到圣何塞大约40公里的谷地)


我比较了一下,这两个地方的相像之处在于:地理位置同是湾区就不用说了;产业结构很像,旧金山湾区有硅谷,深圳现在也是全球的科创前沿;旧金山湾区有全球排名前茅的斯坦福、加州伯克利大学,粤港澳有香港、广州的大学,虽然不及,但香港的教育在全球还是挺牛的。都是多中心,旧金山各个城市之间并没有一个铁杆的老大,而是每个城市都很牛,粤港澳湾区也是如此,这一点和纽约湾、东京湾、京津冀、长三角都不一样。当然,我认为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共同点,就是粤港澳湾区也主要基于市场的力量崛起的,硅谷之所以是硅谷不是规划出来的,深圳走到今天也不是当初设想好的,这是比京津冀、长三角更明显的。


(旧金山和深圳城市天际线对比)


在金融方面,因为香港这个奇特的存在,粤港澳湾区甚至比旧金山湾区还要强大。

 

那么,对比旧金山湾区,其实就能明白粤港澳湾区的障碍在哪里,所有的大都市圈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形成统一市场:生产要素在都市圈内自由的流动,民众在都市圈内能够均等的获得公共资源。只有这样的统一市场,才能够让城市变得更有效率,才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而障碍在于:形成这个统一市场的难度很大。这个世界银行在前年已经指出来了:珠三角当时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群,但是走向世界级仍在半途,原因是行政壁垒,导致要素无法流动,产业协同无法建立。我们的城市都是等级制的,一个城市的崛起,比较大程度上要依赖配置的资源,如果你的城市等级高,配置的资源就会更好。城市和城市之间是割裂的,就像是设置了过多的关税而无法展开自由贸易一样,大都市圈内是必须要自由流动的。


如果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将来叫板纽约湾,重任就是要建立产业协同,这个建立不起来,大湾区是无法跻身世界级的。那么,打破行政壁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这个最直接的抓手,我认为就在深圳和香港。国家在2003年推行了CEPA,但是随着后来香港社会问题的复杂化,香港和广东的自由交流这几年在倒退。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深圳的科创强大,就像是圣何塞的硅谷一样,但是科创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和科研扶持。这两样香港独步全国,也是全球一流。但是要素流动不自由,导致我们要自己搞前海,以及拼命的引进一堆大学。实际上,这更像个重复建设。如果两地更加自由化,香港的金融、教育、医疗等等专业的、现代的服务业可以进到广东,深圳并不需要全部都要自己搞。交给香港,恰恰是实现了各展所长,对深圳好,对香港更好。

 

所以,我的理解是,深港能否真正融合,是决定粤港澳大湾区胜败的命门。而这个,也直接注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只能是国家战略,


最后,还要说明两点。一是,大湾区的建设,今年正式在官方层面达成了共识,那么接下来,一定会出现的景象是:整个珠三角区域将会迎来新一轮交通基建投资的狂潮,原来的交通规划和重大的基建项目,将会重新得到评估和优化。对于我们所在的深莞惠,未来的都市圈内的基础建设只会越来越快,对于临深的市场,这是一个大礼包。

 

但是,为了避免大家太亢奋,我还是想泼一点冷水:粤港澳大湾区现在还只是个口号,距离到实现还有好几十年的路要走。从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圈理论到现在一甲子的时间,国外的大都市圈都走过了漫长的发展路途。比如纽约大都市圈,前后发展了80年。东京大都市圈,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都市圈的整备计划,每十年重搞一轮。方向是对的,但没那么好走,不是说今天振臂一呼喊个口号,明天就成了世界第四大湾区了。对房价当然是很大的利好,但是不必过度用力。



【往期文章】

都市圈买房怎么才能不跳坑?考察是否“1小时通勤圈”

临深还是个坑吗?(下)

临深还是个坑吗?(上)

仿佛过不上中产的生活,就都是社会的错

深圳:长期过硬的基本面与短期过高的房价

苹果来了,华为还会走吗?深圳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经济最大的IP?

房地产“三年小周期”启示:逃顶和抄底的最佳时机在哪里?

比楼市崩盘更可怕的,是你一直没买房

深圳没有关城门,但是关上了房门

华为需要的是三个深圳湾,深圳实在给不起

你把地卖完了,现在要我拆围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